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两千零五十六章 韩宜可的判断(四更)

第两千零五十六章 韩宜可的判断(四更)

    顾正臣知道那一段历史,自然不可能任由历史的错误再一次出现。

    后世很多人遗憾,说若是大明对交趾如同对云南一样,事情或许不会如此糟糕,以至于到了不得不丢弃的地步。

    大明对云南有什么?

    沐氏家族,一个强有力的军事家族。

    若是当年张辅留在交趾,成为沐府那样的存在,一直守护着交趾,兴许交趾丢不了,也好过他死在土木堡……

    当然,顾正臣不可能去找张辅去,这个家伙才十岁,比马三宝年纪还小,他爹张玉倒是个猛将,现如今还在北平戍边,还有朱能、丘福,那也是战力颇强的存在。

    别嘲笑丘福后来的全军覆没,这个家伙在靖难的时候很是生猛,朱棣钦定的靖难功臣中名列第一。

    当然,这些猛人在这个时期还不认识朱棣,也没跟着朱棣混过。

    顾正臣知道他们的存在也清楚他们的本事,甚至想过趁着河北巡抚使的头衔热乎,去北平巡视的时候,找个机会将这些人弄到水师里去。

    可这河北巡抚使的衣裳都没穿几天,就因为朱守谦之事留在了金陵,之后又到了这广州,更没去北平的机会了。

    总不能发个名单,调这些人吧,让人找马三宝的举动就引起了老朱的强烈不安,好在马三宝他姓马,和马克思至少算是一家,可张玉、朱能、丘福,一个个都和马克思没啥关系,撒谎都圆不回来……

    既然靖难时期闪耀的那批人不能用,那就用其他人吧,大明那么大,将官那么多,给他们舞台,总能杀出来一批光芒万丈的人物。

    比如赵海楼、高令时等人,不也是通过一次次的表现封爵的?

    能力固然重要,可舞台更重要,空有能力没舞台,那也只能怀才不遇。还好,这是一个大舞台的时代,有的是机会,也不缺少勇敢的将士!

    顾正臣下定决心,只要安南改为交趾,那这一片土地,就应该如同钉子一般,钉在大明的版图之上!

    吏治、法治、军事,都需要积极准备。

    军事好说,打仗这事大明有的人可以办。

    法治也好说。

    唯独这吏治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刚归附之地,吏治做不好,后患无穷。

    道同的人品与能力经过了朱亮祖、韩宜可的考验,也备受朝廷认可,这样的人未必需要放在布政使的位置上,但作为一方知府招抚百姓、推广教育、劝课农桑,他绝对没问题。

    顾正臣将鱼头夹到碗里,低着头继续说:“云南布政使张紞,他在教化、招抚土司方面做得很是出色,朝廷已让张紞具写经验,相信用不了多久,这类经验文本会传播开来,帮助云南、四川、湖广、贵州、广东,包括未来可能出现的交趾官员……”

    韩宜可听着顾正臣的话,内心做出了一个判断:

    朝廷不仅会打安南,而且还要将安南纳入大明,成为大明的一个府或一个布政使司。

    国事说完,酒桌更显热闹。

    劝酒声不断,顾正臣也是来者不拒,直至喝得酩汀大醉,在严桑桑的搀扶下才离开布政使司。

    马车缓缓而行。

    严桑桑看着一身酒气的顾正臣,轻声道:“夫君往日里可不会如此,今日怎么没了节制?”

    顾正臣睁开了左眼看了看严桑桑,又闭了回去:“韩宜可主政广东多年,政绩出众,等安南事了之后,估计他也该回金陵了。一旦去了金陵,想与他再坐在一起喝酒,怕是不可能。”

    “金陵的官员什么德行,你清楚得很。敢与我把酒言欢,早晚会被人弹劾。”

    严桑桑含笑:“原来是因为韩布政使。”

    顾正臣打了个酒嗝:“韩宜可是个真正的人才,他从一个御史做起,当过知县,也当过知府,还胜任了布政使,也算是一步一个脚印。”

    “最可贵的是此人冷面无情,原则很强。即便他日金陵再会,我也不想与他同桌共饮,免得害了他,大明总需要一些这样的人物……”

    严桑桑清楚,夫君总是会麻烦缠身。

    土豆丰收之后的封爵,就有人开始捧杀,还有一些阴损的手段,说朝廷开国初期有浙东、淮西两党,现如今出现了个水师党,而党魁便是夫君……

    在这种情况下,开济、薛祥都与镇国公府保持距离,若是韩宜可公开与夫君走近,很可能会被针对。

    朝堂之上的攻讦往往很残酷,不会在乎你有多少本事,为百姓做过多少事。

    政治需要,可以压倒黑白、是非、曲直。

    没有住在城内,而是叫开城门之后在市舶司所属的客栈住了下来。

    翌日清晨。

    顾正臣揉着胀疼的脑袋吃着早饭,萧成走了过来,对顾正臣道:“苏先秦来了。”

    “不是让他不要来吗?”

    顾正臣皱了下眉头。

    萧成言道:“像是有事。”

    顾正臣端着小米粥,说道:“让他来吧。”

    苏先秦脚步匆匆,见到顾正臣,行礼解释道:“镇国公,之前收到消息,确实不应该来叨扰。只是有一件大事,必须知会镇国公。”

    “别卖关子了,讲吧。”

    顾正臣与苏先秦算是老相识了。

    苏先秦笑着言道:“就自昨晚,有商人入港时提供了一条线索,说遇到了挖金矿的水师船队了。”

    顾正臣皱眉:“这么快?”

    苏先秦错愕了下。

    从去年八月算起,这都一年又一个多月了,从时间来看,已经不短了。

    顾正臣可不这样看,八月出航,算他们运气好,十月抵达,找金矿也需要时间吧,四五个月总需要,这都要三月份了,返回还需要两个月,他们挖金矿才挖了多久,两三个月的时间?

    “船队呢?”

    顾正臣问道。

    苏先秦摇了摇头:“商队说他们吃水深,行进慢,要抵达广州还需要两三日,镇国公可要等上一等?”

    顾正臣思索了下,回道:“等一下吧,我也需要在这里等几个人。萧成,告诉黄元寿,让他派船队去接应下。”

    萧成领命而去。

    顾正臣很关心这次成果,这次效果好,下一次朝廷还能卖点采矿权,补充下国库,日后这就成了一项固定收益。

    有钱,才好办大事,也不用自己费心弄什么房地产券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