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德还在滔滔不绝说着他的“奇思妙想”,毫无疑问,如果京城的计划成功,他势必将这样的魏家酒楼开遍大明各省首府。
这种,其实已经是最初级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了,占据城中商业最繁华的地段,建造这样一个地标性建筑。
可以说,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魏家凭借这些遍布大明的洋楼,就能维持三代,甚至更长久的富贵荣华。
魏广德就在首辅值房里和张居正谈论,直到书吏送来一碗汤药,魏广德才惊讶问道:“叔大兄这是身体有恙?”
“无碍无碍。”
张居正手里端着汤药,笑着答道,“只是太医说我年岁大了,需要调理,这是调理的汤药。”
听到是滋补调理身体的汤药,魏广德先是心下一松,随即就想到之前的咳嗽。
脸上毫无波澜,魏广德只是接话道:“确实,别说是叔大兄你了,我最近也多少感觉需要调理一下了。”
“哦?你不会是最近有些虚了吧,呵呵.”
张居正已经一口喝掉碗中汤药,递还给书吏,摆摆手让他下去,这才笑着对魏广德说道:“须知虚不受补,还是要节制才是上策。”
魏广德除了府邸里一妻二妾外,在内城和外城还各有一处外宅,里面可是金屋藏娇。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当然是秘密,但是对于张居正来说,却是知之甚详。
对外,魏广德只有二子一女,但张居正却是还知道,他有两子两女,其中一子还是俞大猷从西域带回的夷女所生,据说头发有点偏棕色,眼瞳略微带蓝,不过脸型却和汉人无异。
虽然年幼,却已经长得很是乖巧,深得魏广德喜欢。
当然,这些都是官场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秘密,没人会拿出来说。
比如想以此弹劾,那就是扯淡,只会成为全民公敌。
做官的,有哪个没在外面收几房小妾,严格说起来大部分都是逾制的。
“呵呵,怎么会,我身体还是不错的。”
魏广德乐和和笑着,不过眼睛却不是偷瞄张居正。
“除此以外,还有就是据说他们从欧罗巴还带回来一些火器.”
魏广德马上就选择岔开话题,别老是纠缠这些事儿,这可不是在内阁该谈论的话题。
不过,他刚说到这里,外面就有脚步声快步向这里走来,有些急促,近乎小跑。
魏广德诧异,闭上嘴巴看向房门。
下一刻,那书吏又带着一个青袍官员进来。
这人不是内阁的中书,看补子应该是某部六品主事。
“张阁老、魏阁老,下官兵部职方司主事颜良,侍郎大人有紧急公务上奏。”
颜良从袖中摸出一份奏疏,弯着腰恭敬的送到张居正面前。
“兵部,发生什么事儿了。”
张居正接过奏本,开口直接问道。
“宣府送来急报,两日前俺答顺义王阿勒坦死了,归化城快马把消息送回。”
颜良正色答道。
“死了?”
魏广德面无表情,只是淡淡问道。
其实对这个结果,他们都已经有心理准备,所以丝毫没有感到惊讶。
不过这个消息对于下面的官吏来说,影响就很大了。
特别是京城各部衙门里的吏员,他们大多都经历过庚戌之变,对当时京城的惊慌失措还记忆犹新。
如今,此事件始作俑者身死,不少人心里其实都是欣喜的。
至于朝廷封的那个什么王位,听听就好,人家没当一回事儿,大明其实也一样。
“回魏阁老,是死了。”
颜良答道。
“那兵部是什么态度?”
魏广德开口问道。
平时有大事儿,都是张科亲自过来。
今天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其实这已经是一件非常紧急的军务了。
无论如何,俺答汗都是皇帝钦封的王爷。
好吧,也只有异族才有资格活着封王。
“兵部还在讨论,不过已经向各边镇镇守将军发去公文。”
颜良抱拳答道。
“知道了,你先回兵部吧,此事内阁会商议,还要等兵部形成奏疏递上来。”
魏广德对他说道。
“是,下官告退。”
颜良再次向两人跟行礼,这才退出值房。
张居正已经看过宣府送来的公文,随手递给魏广德道:“意料之中,现在就等草原向朝廷上奏此事了。”
“怕是没那么简单,黄台吉不接掌汗位,这个奏疏怕是上不来。”
魏广德笑道。
“哦,对对对。”
张居正随即笑起来。
大明朝廷封谁做顺义王,其实就是认定他成为草原之主,新的大汗。
黄台吉十有八九是不会冒险,现在就向朝廷请封的。
须得把该做的,该抓的都抓在手上,这才会向朝廷禀报此事。
他肯定是要防备明廷来个二桃杀三士,若是把顺义王封给他的兄弟们,到时候怎么办?
虽然蒙古人不会听命明国皇帝,但终究是个隐患。
“看此事两个月内是否可以安定下来。”
魏广德看完宣府公文,直接放到案几上,只说了句。
明廷知道此事,唯一发出的命令就是让边镇各堡加强戒备,除此外好像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一样。
官场没有太多议论,有,也是在私底下。
倒是民间对此议论纷纷,许多上了岁数的京城百姓似乎很欢喜,或是三五成群呼朋唤友跑进酒肆畅饮庆贺,或是在家里摆上一桌风声酒水。
一时间,京城的鸡鸭酒水价格水涨船高,短时间内出现了供应紧张的局面。
进而就是从周围府县调运物资,倒是让户部在崇文门等地的钞关狠狠的增收了一把。
魏广德从未发布过什么鼓励喂养鸡鸭鹅的政策,实际上大明一向都是放权,百姓该种什么,该养什么,都是悉听尊便。
就算是魏广德亲自管理的劝农司,也只是把挑选出来的农产品推销给各地士绅和农户,并没有强制推广的政策。
但是,大明的市场,就算没有政策支持和鼓励,依旧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难道人家种了一辈子地,还不知道该怎么生产。
鸡鸭鹅这些家禽,什么时候该养,什么时候不该养,人家难道会不知道?
大明,没有后世人想的那么愚昧。
实际上此时的大明百姓,日子整体都是过的不错,除了懒汉外。
如果说唯一有变的,或许就是物价。
随着白银流入,还有各地税收因为考成法的缘故,拖欠减少,导致生产成本缓慢提升,物价开始有上升的苗头。
家禽和粮食价格,多少都有上涨,特别是新的以白银为基准的钱法和税法推出后,物价变换就更加显著。
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物价上涨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儿,自然没人关心,不过魏广德就不同了。
物价上涨,如果和收入相匹配,民间自然不会有什么,如果收入涨的多些,老百姓还会很欢喜。
但是,如果物价上涨,而百姓收入没有提高,那等于说生活水平下降,他们的脸上就不会有笑容。
你姓胡吗?
其实,通过调查物价和百姓收入,就可以大概估算出来,而不是去当面询问。
前提是,数据真实。
而此时,魏广德就在值房看着由芦布搜集整理出来的京城物价和收入数据。
此时距离兵部收到宣府消息已经过去几日,草原上果然没有正式消息传来。
不过,把汉那吉还是把爷爷去世的消息,用书信的方式传递到宣大总督手里,算是非正式的上奏。
“这些数据可真?”
魏广德看完数据,上面列明了市面上粮食、布匹、蔬菜等的价格,是连续五年的价格变化都有体现。
这些,都是芦布在京营里找的那些余丁帮忙收集的。
都是家长次子或者不能入营的,平时又没找到活计,就只能整日在街面上厮混。
后世,他们被叫做二流子,地痞。
不过这些人认识的人多,收集各方面的消息却很容易,还能保真。
芦布京营出身,因为识几个字,又身家清白,才会被拉进锦衣卫做密探,通过兵部派到各衙门里给各位官员当书吏。
在京营里,熟识的,无事可做的朋友也是很多。
魏广德常让他做些收集信息的差事儿,他要在内阁当差,自然就找了不少这样的狐朋狗友帮忙。
当然,忙也不是白帮的,定期他会从张吉那里支取一笔银子,扣下部分,剩下的分给他那些手下。
好吧,这也算是芦布给他们的一条赚钱营生。
“老爷,都是找两伙人分别收集的,当不得作假。”
芦布马上说道。
按照芦布递上来的数字,前三年京城物价基本保持稳定,老百姓收入也比较稳定,大约每天做工有三十文钱的收入。
这是比较低的收入,因为此时一斤猪肉市面上十五文钱,干一天就只能买到两斤肉。
不过最近两年,百姓收入明显开始增加,现在大约每天有五十文钱左右,依旧以猪肉为例,每斤涨到二十文。
其他粮食这块,涨幅稍小些,只有一成多,其他瓜果蔬菜大多也有两三成涨幅,特别是布匹涨幅明显,已经上涨近一半的价格。
这些年大明的丝绸布匹产量提高,但是因为新增产能大多被运到松江府、天津等地出口,国内销售的布匹并没有明显增加,反倒因此价格有所上涨。
而且,因为现在各地百姓更多选择工坊做工,有比较稳定的工钱,比种地强,这也让过去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生活模式有所变化。
许多妇女已经不在家织布,而是进入纺织工坊里打工,市面上因此对纺织品的需求有所提高。
这些东西,大部分可都是供应城市的。
芦布能收集的信息,也就是京城周边少量地区,但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此魏广德也能大抵推测出其他地方的情况。
至少在生产力发达的江南地区,大明不知不觉已经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虽然,是最初级的。
所以,好吧,魏广德不得不承认,明人其实过得还挺滋润,绝对不是后世人所想那什么水深火热。
至少在城市里是这样。
这点,貌似和后世也没有太大区别。
而且,生活压力,也没有这般大。
为什么古人常说“衣食住行”,把衣服排到第一位,因为衣服贵,不仅是布料制作慢,做衣服也慢,成本自然就高起来了。
这年头,成衣都是可以在当铺典当的,就是这个道理。
吃,反而比较次要,因为市场基本能满足百姓的食物需求。
说到底,万历朝经历了张居正改革后,很多苛捐杂税被取消,然后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使“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纳,而小民如获更生”。
一条鞭法旨在减轻百姓负担,让逃税的豪强大户承担赋税的大头,好借此缓和阶级矛盾,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而魏广德把摊丁入亩直接塞进去,让大明普通百姓得到极大的实惠。
单就是张居正的变法,就让大明在万里三十年以前达到了王朝巅峰,说是盛世其实不为过。
因为万历朝不仅对内律法适度,更是通过三大征,特别是援朝一役垫定了在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正是内外兼修。
“粮价变化较小.”
此时,魏广德脑海里盘算着粮食问题,如果物价整体上涨而粮价涨幅小,会不会引发农民对种地失去兴趣,转而谋求进城务工。
须知古代,民以食为先,没有稳定的粮食供应,天下可是容易乱的。
魏广德有这方面忧虑,却不是芦布能分担的。
他能想到的就是通过户部查查,下面百姓户均耕地大约是多少。
如果粮价变化不大,而耕种土地增加,收入还能可以得到保证。
但如果土地维持不变,而物价上涨,可能又会滋生问题。
农户可以不买城里高价纺织品,家里妇人可以自己织布做衣服,但盐铁茶这些却也是不能少的。
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并不是说农户就能满足全部生活所需,只不过大头可以自己解决,需要外购的生活资料比较少。
魏广德还在仔细了解大明社会各阶层状况,而在归化城里,黄台吉却在大发雷霆。
是的,他很生气。
他很顺利就进入归化城,把汉那吉对他这个亲叔叔也是毕恭毕敬,算是承认他汗王的地位,这让黄台吉很满意。
可是钟金夫人那里,他却是碰了一鼻子灰。
三娘子以自己仰慕汉家文化为由,拒绝转房婚传统,这让黄台吉愤怒。
其实,三娘子是嫌弃黄台吉老病貌丑才不愿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