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明末钢铁大亨 > 2010、杨府大规模兼并土地

2010、杨府大规模兼并土地

    小娘皮虽然有些心疼被淹没的五十万亩水田,但是她也知道,这个水库的意义。这条水库蓄水完成后,今后整个顺天府和永平府就再也不会缺水了。沿途的土地全都变成了水浇地。

    杨家计划大肆吞并下游的土地。因为杨府不吞并,士绅和勋贵、宦官、文官们也不会停手的。

    现在整个大明的士绅都在疯狂兼并土地。

    杨家打算也加入进来。杨凡觉得与其让这些脑满肠肥的废物把农村搞崩溃,还不如他主动来兼并土地呢。至少他有开发的能力,先买地,然后推广蒸汽机抽水灌溉,外加高产种子和鸟粪肥料。

    至少,他可以恢复土地的耕种。

    士绅们兼并土地,只会造成大批农民流亡。土地大面积抛荒。

    因为天太旱了,这些土地绝收,造成农民破产。他们才有机会吞并。

    但是,他们趁着荒年吞并的土地,他们也不会去耕种。这种规模的干旱,有的旱田种子都收不回来。他们也就直接撂荒,等待好年景。

    每一次天灾,都是他们趁机吞并自耕农土地的机会。

    气候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安心等几年,总会好转的。他们家里几千亩地,粮仓里有的是粮食。他们等得起,可是小农等不起。没有隔夜粮,草根树皮都吃光了。

    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恐怖景象。

    所以,大资本、大地主吞并小商户、自耕农都是趁着经济危机下手。因为这些弱者没有抵抗风险的能力,只能用白菜价贱卖自己的所有。

    而杨家不同,杨家建成了水库,只要沿途向下游,向着海边修筑灌溉水渠,就能把这些土地全都变成水浇地。

    杨家出钱买地,给的价格更好。和士绅们争抢这些土地,这些维持不下去的农民自然愿意把土地卖给杨家而不是本地士绅。

    杨家给出非常好的条件。

    杨家手里筹码多,也不一定给钱,只是用蒙古地区、青海地区、东北地区的土地置换。可是农民愿意啊,用五十亩地,换他们手里的几亩地。傻子都愿意。

    如果留在这里,他们都要一家人拉着棍子去讨饭、逃荒了。留下只能全家饿死。现在肯移民立刻就给饭吃,他们没有选择。

    这样子,那些士绅们的出价就不够看了。他们怎么肯现在就拿出宝贵的粮食给他们呢。粮价已经涨上天了。

    愿意移民的,去东北和西北,一个成年劳动力最少给分配十亩地,一家人保底不少于五十亩。哪怕是夫妻二人也给五十亩地。有孩子的,襁褓中的娃娃也给十亩地。

    不愿意移民的,一亩地给十担玉米面外加四块银币。

    这些年因为徭役和加派辽饷,都摊在土地上,士绅有功名可以免税,小农和小地主就不能免税了。张居正变法后,土地成了税收的凭据。

    官府都是按照地契追索土地主人。没有功名而有土地简直成了催命符一般。

    官府收一斗米,中间各个环节加派出来的能多处四五倍。

    这导致土地成了烫手山芋,人人躲避不及,导致土地价格暴跌。

    旱田甚至不到三两银子一亩了。只有水浇地和水田才是真正值钱的。普通的旱田,如果不下雨,种子都收不回来,根本买不上价钱。

    杨府一亩地给四两银子,额外的十担玉米面是白送的。而且还有其他优惠,比如优先招工等。现在当工人可比种地强,一个壮劳力是完全可以养活一家老小的。而且,离开了土地,田赋和人头税、徭役就头逃掉了。

    现在铁路和公路的修筑缺人,大量的工厂、商铺也缺少工人。在大明别的地方,失去土地就会饿死。而在北直隶,种地早已不是唯一的选择。

    现在天津北运河的纤夫都没人干了。同时杨家的火轮船,拖曳着漕船,日夜不停的奔驰在运河上。它们速度又快,运量还多,还可以逆流而上,早把纤夫淘汰了。

    这一波干旱是大明前所未有的,所有的文官和士绅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结果被杨府截了胡。把士绅们气的要死。杨府不仅和他们抢着买地,还找各种缘由强行买他们的地。

    这些人没有一个干净的。这些年积累财富的过程,罪恶罄竹难书。小娘皮和林月如可是锦衣卫和东厂出来的。尤其是林月如还掌握着当初从魏督公那里接手的情报网。这些士绅们的把柄就像新疆小姑娘的辫子,一抓一大把。

    不想进诏狱,那就破财吧您呐。低价把地卖给杨府,这事就了了。要不然,就别怪定远侯夫人不讲情面了。

    于是,他们发动文官告定远侯府巧取豪夺、与民争利的奏章,雪片一样飞向崇祯的案头。

    和他们不同,他们兼并土地,会把原来土地上的农民饿死。因为他们会抛荒几年等待气候好转。失地的农民,卖完了儿女,就会饿死。

    杨府兼并了这些土地,会修建干渠和支渠,把这些土地迅速变成麦稻轮种的良田,然后分给佃户耕种,可不会抛荒。就是地势高的,供不上水的旱田,也可以用蒸汽机打井灌溉。

    崇祯看着堆成山的弹劾杨凡的奏章有些头疼。

    他知道,杨家去年开始,疯狂的在北直隶北部兼并土地。他们不仅兼并自耕农的,还兼并中小地主、大地主的。

    这两年来,锦衣卫密报给他的信息里,杨府勒索文官庄园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一开始,他还是乐见其成的,认为这是杨凡在自污。学习萧何的故计。杨凡势力越来越大,他最怕的就是他和文武官员打成一片。

    现在杨凡和他们撕破脸,他是最高兴看到的。杨凡把所有人都得罪了才好呢。要是大家都说定远侯好,他恐怕连觉都睡不着了。

    士绅们对付自耕农的百般手段,杨府直接拿来,用来对付大地主,而且毫不手软。

    在杨府看来,他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从自耕农那里吃来的,杨凡同样也可以吃他们。他们面前,农民是弱势群体。在杨府面前,他们是弱势群体。不抢他们的,那还算是人吗。所谓大鱼吃小鱼是也。

    杨府和士绅们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把失地的农民都弄去了安置,并没有形成流民。

    如果没有这场大旱灾,杨凡可没有办法让这些多余人口离开土地。华夏人自古以来安土重迁,如果不是活不下去,谁也不肯离开家乡。大家都不肯走,他总不能直接绑人吧。

    那东北、西北、蒙古怎么办,乌克兰、田纳西、松嫩平原三块黑土地怎么办。所以,只能杨府直接下场,加速土地兼并。

    华夏这种地方上,宗族势力强大的现状,导致了人离乡贱。人一旦离开家乡,到外地很容易被欺负,生存困难。只要不饿死,都不肯离开家乡的。

    崇祯看着堆积如山的弹劾杨凡的奏章,他已经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杨凡的势力已经膨胀到他也不敢招惹的地步了。现在他就怕杨凡生出异心。一旦杨府有了异心,他就玩不下去了。一想到,杨府现在养着那么多的家奴,比建奴加一块还多一倍,他就战战兢兢。

    现在长城以外,基本都被杨府控制了。一时半会还能瞒得住,时间长了肯定是瞒不住的。崇祯已经知道了杨府的势力有多大了。尽管详细的不清楚,但大概情况还是能估摸着出来的。

    要不然,他怎么会主动把长公主下嫁到杨家呢。

    “这些弹劾杨卿的奏章,统统留中不发吧。”崇祯低垂着眼皮,对王承恩说道。

    杨凡干的事情,现在大明的文官和勋贵、外戚、宦官们都在干。他们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饿狼。这是一场吞噬底层百姓的盛宴。

    只不过,他们抢不过杨凡,所以急红了眼,这才弹劾杨凡与民争利。

    崇祯这点事儿还是能看明白的。

    大家都在趁机兼并土地。但是定远侯坏规矩,你给这么高的溢价,企图吃独食,这可就不地道了不是。

    而且,你不仅买了地,还把人都流放到西域、蒙古、辽东去了。等年景好了,老爷们找谁给他们种地去啊。这不是坑人吗。

    “定远侯这几年,弄走多少人口了。”崇祯盯着骆养性问道。

    骆养性被崇祯冰冷的目光吓得一哆嗦,拱手说道:“陛下,这个很难统计。粗略估计,每年十万户是有的。”

    崇祯看着这个废物,继续问道:“陕西还有多少人。”

    骆养性出了一身的冷汗,他哪里知道陕西现在还有多少人。总之天启朝早期,陕西还有八百万人。如今除了关中平原和汉中的汉江平原,人口还算密集。其他地区几乎都成无人区了。

    陕西地形分成几块。最北边的沙漠过渡区,然后向南依次是: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区、秦岭山地区、汉江盆地区、大巴山区。现在陕西的人都被杨凡抓走了,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

    真真是赤地千里无人烟了。把几十路反贼差点没饿死在地头上。他们完全靠祸害百姓活着,百姓没了,他们总不能吃土吧。现在都跑到山西去了。

    (本章完)

    喜欢明末钢铁大亨请大家收藏:()明末钢铁大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