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道的二次元之旅 > 第44章守护灵排行2

第44章守护灵排行2

    上一章是写神和人的,这章我要写兽和器的,从大到小,如下:

    51、麒麟――五行为土(注:五圣兽能开启五行阵):

    麒麟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传统祥兽,性情温和,传说寿命两余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人都把麒麟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并称五大祥兽,其实并非麒麟,乃是黄龙。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麒麟是古代的仁兽,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牛尾于一身,乃吉祥之宝,从古到今都是公堂上的装饰,以振官威之用,也是权贵的象征。古人认为龙有代表着神灵、天、帝王、交泰等意,所以龙渐渐被皇家所垄断。而凤凰也有贤明、调律、志向等意。因此民间把麒麟、玄武作为自己的吉祥物广泛发展传播。

    52、青龙――五行为木(注:五圣兽能开启五行阵):

    在中国,龙是神物,也是皇帝的象征,而青龙则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龙是汉民族所敬奉的神兽,是吉祥雄伟的象征,由于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传统民俗活动。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象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又有龙性淫的说法,和牛交时生麒麟,但实际上,早在《淮南子》中就已说明麒麟为应龙之孙。

    53、白虎――五行为金(注:五圣兽能开启五行阵):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白虎是西方保护神、战神、杀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是由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所组成。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西方的灵兽,因西方属金,色白,故称白虎。代表的季节是秋季,根据中国古代传统观念,秋季为肃杀的季节,而且处决犯人多安排在秋季,即是常说的秋后问斩。所以白虎主杀,被认为是杀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将被说成为白虎星充转世的,例如:唐代大将罗成、薛仁贵父子等人。很多与军事有关的地方和事物都以白虎命名,例如:象征军队指挥权的虎符,象征威势的白虎旗,水浒传中林冲误入的军机要地白虎节堂等。

    54、朱雀――五行为火(注:五圣兽能开启五行阵):

    朱雀是四灵之一传统文化中的四象之一,《三辅黄图》所谓的“天之四灵”之一。从殷商时代开始它就是代表炎帝与南方七宿的神兽,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朱雀。,而五行学说开始兴起之后,它的象征含义又多了丙丁与夏季。很多人将其认为是凤凰或是凤凰的一种,但实际上朱雀与凤凰存在极大的不同,且作为天之四灵与四方星宿之一的朱雀比礼记四灵之一的凤凰更加尊贵。亓鑫铭所著《泛亚论》称古越国以朱雀为图腾。近代由于受到西方不死鸟(Phoenix)浴火重生的神话以及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华人在翻译与认知上也有把不死鸟当成朱雀的情况。事实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并没有朱雀会浴火重生的说法,凤凰涅槃也只是郭沫若先生借鉴西方不死鸟的传说所创作的诗词而已。现代有些人会认为朱雀是凤凰的一种,然而事实上作为天之四灵之一的朱雀从来不是《礼记》四灵之一凤凰。

    55、玄武――五行为水(注:五圣兽能开启五行阵):

    《经稗》:“斗牛女虚危室璧七宿有龟蛇体,故曰玄武。”《楚辞·远游》:“时暧(日逮)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二)“玄武”天龟。《礼记·曲礼(上)》云:“玄武,龟也,龟有甲,能御侮用也。”《周礼》云龟:“各以其方之色与其体辨之。”郑注云:“属,言非一也。其色,天龟玄,所谓玄武是也。”

    56、梼杌――洪荒四凶之四:

    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厌恶的恶人,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梼杌是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

    57、穷奇――洪荒四凶之三: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嬴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四凶之一,用来形容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背信弃义之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穷奇的来历,“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神异经》云:“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言此为大恶之兽。《山海经·海内北经》道:“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蜪犬北。一曰从足。”

    58、饕餮――洪荒四凶之二:

    《神异经·西南荒经》:“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改)。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缙云氏之不才子也。”《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神异经》所谓“《春秋》言”,即此。《吕氏春秋·先识》云:“周期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宋罗泌《路史·蚩尤传》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说,殆亦饕餮。《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贾玄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蚩尤姜姓,亦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传》),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经·北次二经》所记“狍(号鸟)”,郭璞注以为即《左传》之饕餮。附:狍鴞:《山海经·北次三经》:“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鴞,是食人。”郭璞注:“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59、混沌――洪荒四凶之首:

    《神异经》里的混沌,就是被人类丑化了的混沌。它把混沌说成是一只像狗又像熊的野兽,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见,有腿却不能走,空有一个肚皮却没有五脏六腑,且德行极坏,遇着有德行的人,就一股蛮劲去抵《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

    ………………神兽………………

    60、应龙:

    应龙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与夸父而成为功臣。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61、鲲鹏:

    鲲鹏来自庄子的《逍遥游》中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鲲鹏精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为九天鲲鹏。

    62、烛龙: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又名烛阴,也写作逴龙。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认为,烛龙为北方龙图腾族的神话,其本来面目应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蜕变而来。其产生晚于**崇拜时代。《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参阅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赦只。”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淮南子·地形训》)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易纬乾坤凿度·卷上》)《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诸说大同小异,显系本自《海外经》和《大荒经》。

    63、陆吾:

    陆吾,昆吾神兽,身如白虎,有九首。相传是西昆仑山西王母娘娘的守门神兽,上古天帝时期曾是天帝看守天宫宝库的神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64、白泽:

    白泽,黄帝巡游至东海,遇之,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轩辕本纪》、《抱朴子(极言)》、《瑞应图》有载。

    65、三足鸟:

    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太阳中居住着三足乌,人们敬仰太阳,三足乌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乌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乌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说法称三足乌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祥瑞之兽)…………

    66、冉遗鱼:

    冉遗鱼,英鞮之山,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释义:英鞮山,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陵羊泽。水里有很多冉遗鱼,这种鱼长着鱼身、蛇头,还有六只脚,他的眼睛形状如同马的眼睛,吃了这种鱼可以使人不患梦魇症,还可以防御凶灾。《山海经·西山经》:靼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刚山尾再向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叫做英鞮山。山上是茂密的漆树林,山下多黄金、美玉。山中的飞鸟走兽全都是白色的。涴水发源于此山,向北流入于陵羊之泽。水中盛产冉遗鱼,鱼身蛇头,六只足,耳朵像马耳。吃了这种鱼可以防御凶事,使人不眯。

    67、横公鱼:

    横公鱼,《神异经(北方荒经)》有载:“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却邪病。”

    远飞鸡《洞冥记》有载:“中国古代神兽一种,又名翻明鸡、目羽鸡。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还。(据信是鸽子的异种)”何罗鱼何罗鱼,传说中异鱼名。一首而十身。其说始见于先秦。《山海经·北山经》:“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一说其原型为章鱼。

    灭蒙鸟《山海经》载:灭蒙鸟在鸡胸国的北部,鸟的羽毛是青色的,尾巴是红色的。灭蒙鸟就是孟鸟。秦的先人,是帝颛顼的孙女,名叫修。女修在织补时,有一只玄鸟生了个卵,女修吃了下去,生了个儿子取名大业。大业娶少典的女儿少华。少华又生了大费,大费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叫大廉,便是鸟俗氏;另一个叫若木,便是费氏。大廉的玄孙孟戏、仲衍,都是身子像鸟,但会说人的语言;因此他们是灭蒙鸟的国民,但是他们没有留下子嗣。从古到今都有人类起源于飞鸟的说法,而飞鸟来自源海洋鱼类的演化。

    68、三角兽:

    传说中瑞祥之兽名。头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则此物至。帝王仪卫有绘其像之旗。《元史·舆服志二》:“三角兽旗,赤质,赤火焰脚,绘兽,其首类白泽,绿发,三角,青质,白腹,跋尾绿色。”

    69、比翼鸟:

    比翼鸟,又名鹣鹣、鹣鲽、蛮蛮。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山海经·海外南经》:“比翼鸟在(结匈国)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又山海经《西山经》:“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山海经》亦云:“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博物志余》讲得更为详细:“南方有比翼鸟,飞止饮啄,不相分离……死而复生,必在一处。““如此奇异的鸟,古人必然要附会于一定的休咎兆验。《山海经》说“见则天下大水”,说比翼鸟的出现预兆洪水滔天,是咎征。《博物志·异鸟》:“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瑞应图》:“王者德及高远,则比翼鸟至。”如此等等。《逸周书》曾载,周成王大会诸侯时,曾有人以比翼鸟进贡。比翼鸟是什么样子的呢?传说它是一目一翼,不比不飞,带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后世常用比翼齐飞形容夫妻生活和谐美满。《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送应氏》诗之二:“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唐白居易《长庆集·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重明鸟在《拾遗记》中说,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一名双晴言在目。状如鸡,鸣似凤。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飞。能抟逐兽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国人都全洒扫门户,以留重明。如重明鸟未到的时候,国人或刻木,或造铜像,为此鸟的形象,放在明户之间,则魑魅之类,自然退伏。

    70、九尾狐:

    九尾狐在神话传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所谓青丘之国以及涂山氏所言都是九尾狐。九尾狐,中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生物,来自于春秋战国时代编纂的《山海经》而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等亚洲地区。《山海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瑞应图》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宋书·符瑞志》说:“白狐,王者仁智则至。《孝经援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凶厄之兽)…………

    71、九婴:

    传说中怪兽名。能喷水吐火,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其说始见于汉。《淮南子·本经训》高诱注:“九婴,水火之怪,为人害……北狄之地有凶水。”

    72、祸斗:

    “祸斗”原本是汉族神话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说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73、傲因:

    傲因,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用烧烫的大石掷之,可杀。《神异经(西荒经)》有载。

    74、诸怀:

    诸怀,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其中多鮨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呜雁,食之已狂。

    75、长右:

    长右,《山海经》:“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76、慠曳:

    (àoyē),又名犬因。《山海经.西次三经》:“三危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是食人。”

    77、鸣蛇:

    鸣蛇,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见则大旱。《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78、夫诸:

    夫诸,古代神兽之一,样子像白鹿,四角,是兆水之兽。状如白鹿而有四角。其现为水灾之兆。其说始见于先秦。

    79、鬼车:

    鬼车别名九头鸟。色赤,似鸭,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爱入人家烁人魂气。亦有说法称九首曾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此疑为个例)《三国典略》、《岭表录异》、《正字通》、《古风》有载。

    80、讹兽:

    别名诞。人面兔身,能说人言。喜欢骗人,言多不真。其肉鲜美,但吃了后也无法说真话了。《神异经(西南荒经)》有载。西南荒中出讹兽,其状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东而西,言恶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

    ――――――――(以上是兽,下面是器)――――――

    81:开天斧:

    盘古氏所有,可有开天辟地、破碎虚空之功,列于上古十大神器首位。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艺文类聚》卷——引三国吴国徐整《三五历纪》。盘古完成开天辟地大业,不知把神斧扔在哪一天,自顾逍遥外游去了。

    …………(四圣剑:诛仙剑、戮仙剑、陷仙剑、绝仙剑可开启诛仙剑阵)…………

    82、诛仙剑:

    诛仙神剑,是上古魔神死后精气化成的一块血玉,经一无名地仙用自身真火熔炼,费百年之功方才炼成的不世神兵。青云门法宝,藏于幻月洞府,《诛仙》中最强法宝之一。

    83、戮仙剑:

    天道第一凶器!与诛仙剑、陷仙剑、绝仙剑并称为“诛仙四剑“。若诛仙四剑与诛仙阵图结合,便可布下天道第一杀阵~诛仙剑阵!

    84、陷仙剑:

    《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用于组成“诛仙剑阵”的四把宝剑之一。陷仙剑与诛仙剑、戮仙剑、绝仙剑及诛仙阵图,同为截教法宝,属上清灵宝通天教主所有,道祖鸿钧于分宝岩上分给上清灵宝通天教主,诛仙剑阵是天道第一杀阵,其锐气、威力之强无人可挡,通天教主藉此物曾经力敌四圣。虽然最后失败,不过诛仙剑阵的强悍不言而喻。

    85、绝仙剑:

    《封神演义》中通天教主用于组成“诛仙阵”的四把宝剑之一。绝仙剑与戮仙剑、陷仙剑、诛仙剑及诛仙阵图,同为截教法宝,属上清灵宝通天教主所有,道祖鸿钧于分宝岩上分给上清灵宝通天教主,诛仙剑阵是上古第一杀阵,其锐气、威力之强无人可挡,通天教主藉此物曾经力敌四圣。

    86、鸣鸿刀:

    上古时期轩辕黄帝的金剑出炉之时,原料尚有剩余,由于高温未散,还是流质的铸造原料自发流向炉底,冷却后自成刀形。黄帝认为其自发的刀意太强,足以反噬持刀者。黄帝恐此刀流落人间,欲以轩辕剑毁之,不料刀在手中化为一只云鹊,变成一股赤色消失在云际之中。

    87、天机镜:

    山西王母所持有的法器。相传从此法器中能知晓古往今来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法力高强者更可从中窥探天机,预测未来将要发生之事。

    88、玲珑塔:

    燃灯道人所持有的法器之一,后赠予李靖。相传此法宝原为镇压天下妖魔之用,内有七大举世无双的法宝,被困于此塔者除塔主外无人能救。(在本书中是用来提升实力,玲珑塔共有七层,分别是人的邪念,为: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及色欲。这七种也称:七宗罪)

    89、封天印:

    玉帝所持有的法器之一。相传其蕴含无尽的法力,可以降服天地间一切妖魔,创世灭世皆在持有者的一念之间。

    90、凤凰琴:

    人皇伏羲所持有的法器之一。相传此琴乃伏羲以玉石和天蚕丝制作而成,它所弹奏出的声音既能令万物感到心境祥和,亦可使万物被迷惑心智如堕烟海,故拥有此神器者即拥有支配世间万物心灵的神秘力量。

    91、.指天剑:

    天剑老人所持有的法器,相传为天剑老人游历四方时觅得。此剑早年于仙魔大战时被截成三段,后来被天剑老人重新锻造为三把小剑,传说得此三小剑者可开启秦始皇地宫宝藏尽得天下财宝。

    92、.射日弓:

    后羿所持有的法器。相传此弓乃盘古第九代始祖的肉身所化,故其威力巨大,具有连射九发的奇技,即使无箭亦可伤人。

    93、招鬼幡:

    可招随意一个世界的鬼,只要是地府的都行,就连阎罗王也能招出来,而且听命招鬼幡的主人。(我自己写的)

    94、江山社稷图:

    擒袁洪所用。这样法宝乃是女娲娘娘补天时候将一界山河全部炼入山河社稷图,里面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圣人成圣时的法宝,岂不厉害?

    95、东皇钟:

    天界之门,力量强大居十大神器之首。东皇之名出自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是楚国人祖先的祭号,楚国的祖先是颛顼高阳氏。东皇钟无处可考!

    96、炼妖壶:

    炼化万物,古称九黎壶,乃上古异宝之一。拥有不可思议之力,据说能造就一切万物,也有惊人之毁坏力量。内部有着奇异之空间,空间之大似能将天地收纳于内。

    97、神农鼎:

    熬炼仙药,古称造世鼎,上古时代神农氏为苍生遍尝百草,也为后世奠定医学基础。神农昔日炼制百药之古鼎,正因积聚千年来无数灵药之气,据说能炼出天界诸神亦无法轻得之旷世神药,并隐藏其他神秘之力量。

    98、女娲石:

    复活再生,人类之母女娲,捏土造人、炼石补天,并帮人族收伏许多妖魔,自古为神州人民景仰。相传女娲曾为了救自己病故之爱女,将自己万年修为贯注于一颗昔日补天所余的五彩玉石上,自此该灵石就具有特别之力。

    99、崆峒印:

    不老泉源,崆峒海上不死龙族的护守神器,其上刻塑有五方天帝形貌,并有玉龙盘绕。自古相传得到它的人,就能拥有天下,也有人传说它能让人不老不死。自古许多方士纷纷出海找寻此印,但最后都只是踏上不归之路。

    100、金箍棒:

    全称如意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作“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就是说其实是一把尺,而不是通常所说的能够稳定四海的神物。其实原文所讲的可大可小,以及重量只有一万三千五百斤,也证明它不可能稳定四海,原文也没有金箍棒拔出后翻江倒海的描述。别名:神针、定海神针铁、灵阳棒、九转镔铁、天河镇底神针。

    金箍棒除了可以变大变小,变长变短,而且还有些重以外能干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