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大道的二次元之旅 > 第40章守护灵排行

第40章守护灵排行

    为了让读者大大们更加了解一下叶诚的守护灵,所以这章会写他们相关历史和神话故事,从大到小,如下:

    1、鸿均老祖:

    鸿均老祖是天地宇宙洪荒之祖(其实就是道教的开山鼻祖),也叫元阳上帝,盘古圣皇。其实就是盘古原神所化。天地常坏而老祖之身历劫不坏,每逢天地初开老祖便出世度人。他一道传三友即:老子、通天、原始三人。而老子通天原始他们三人其实又是一体所幻化。老子居于玄都,通天与原始分掌截阐两教。后于诛仙阵灭了截教故后只剩下阐教一宗。另有一说:鸿均老祖乃是曲蟮得道。有诗云:“鸿均老祖第一仙,先有鸿均后有天.“鸿均老祖为创世元灵的大徒弟,法力无边,曾打败太阳神-----金乌,混鲲老祖。鸿均老祖修的是玄清气,法宝是造化玉碟。鸿钧道人也叫鸿钧老祖,在小说《封神演义》中称为鸿钧道人,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师傅。在小说中,鸿钧道人为众仙之祖,也称“鸿元老祖”。鸿元指天地未开、虚空未分之际的宇宙本始状态。有“先有鸿钧后有天”之说。也有一说鸿钧老祖便是盘古(另有部分道教徒称元始天尊的前身是盘古)。

    2、元始天尊:

    名“玉清元始天尊”。位列“三清”之首,是“三清”中第一位尊神,同时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之为“主持天界之祖”。道教“道宝、经宝、师宝”三宝之中,玉清元始天尊即为道宝尊。三界之上,梵炁彌羅;上極無上,天中之天。郁羅蕭台,玉山上京;渺渺金闕,森羅淨弘。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寶珠之中,玄之又玄。開明三景,化生諸天;億萬天真,無鞅數眾。旋斗歷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萬道之宗。大羅玉清,虛無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3、清道德天尊:

    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为三清之一。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宫观“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相传其原形为老子。

    4、上清灵宝天尊:

    名通天教主,截教教主。通天教主的弟子有:多宝道人、金光圣母、龟灵圣母、长耳定光仙、乌云仙、金光仙,灵牙仙和火灵圣母等等。阐教金仙犯了杀劫,且玉皇大帝需要神将驱使,于是三教三商,立了封神榜,阐教门下齐心协力,又有元始天尊暗中相助,扶助西周进攻截教支持的商朝,阐教十二金仙老谋深算,棋高一着,所以损失的都是一些无关重要之人,而截教虽然门人众多,法力高强,但不识天数,又不通谋略,虽然有赵公明,三宵等超级高手出马,却或被阴死,或被元始天尊以大欺小出手杀死。广成子三上碧游,出言不逊,惹得通天教主大怒,且察觉到阐教阴谋,于是下了凡尘,布诛仙阵及万仙阵阻挡元始天尊等人,被大师兄太上老君,二师兄原始天尊,以及西方教两位教主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会盟共击之,不敌,失了面子和徒弟,截教不存,心生不忿之念,欲重练地水火风,再开世界,却被道祖鸿钧带回紫霄宫。至此封神顺利进行。封神中,通天教主主杀伐,掌诛仙剑阵,布下之后,太上老君说需要四个他们那种力量层次的人会同才能破阵。战力应该是鸿钧以下第一人,佩剑是青萍剑,坐骑是奎牛。有重立地水火风,再开世界的能力。

    5、如来:如来佛祖,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鹫峰顶上修得丈六金身。此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刚一出场便化解了天庭大难。后又多次显露身手,帮着悟空破了重重磨难。堪称《西游记》中的巨无霸。

    6、菩提祖师:

    《西游记》中的人物,也是一位祖师级人物,收孙悟空为徒,传授他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但菩提祖师预知孙悟空一定会惹出是非,故要求孙悟空保密,绝不能提起师门状况。《西游记》中菩提祖师,佛教的名字,道家的气质打扮,儒家的行事思想。基本上,菩提祖师被描写为一个既精通道教也精通佛教的高人形象:法力高深,弟子众多,教化广泛。山野之民,均受其教化。菩提祖师不仅教人向道,也教一些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的方法给广大的民众,故深得一方尊敬。正迎合了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潮。而明朝的王阳明更是集其大成。“灵台方寸”与“斜月三星”都寄托了作者三教合一的思想。

    7、轩辕: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8、东皇大一:

    据《史记·天官书》记载:“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晋书·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宫门右。”《星经》说太一星在紫宫门外天一星南。紫宫是北极星所在的天区,天一、太一都很暗。

    9、帝俊:

    “帝俊”一词字面上的意思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古帝”。“俊”的本义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帝俊”这一古帝名号只见于《山海经》(在《大荒》、《海内》两经中多次提到)。在炎黄世系排列中,炎帝属于五行之火,位列第二;黄帝属于五行之土,位列第三。那么,位列第一的古帝就是东方木帝伏羲。《大荒东经》:“帝俊生帝鸿”。

    10、伏羲:

    风姓,燧人氏之子。《史记》中称伏牺,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传说其生于成纪,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下面只说排名了)…………

    11、蓐收:十二祖巫之一

    12、奢比尸:十二祖巫之一

    13、帝江:十二祖巫之首

    14、共工:十二祖巫之一

    15、祝融:十二祖巫之一

    16、神农:三皇之地皇

    17、后羿:巫族大巫

    18、翕兹:十二祖巫之一

    19、强良:十二祖巫之一

    20、天吴:十二祖巫之一

    21、夸父:十二祖巫之一.化轮回

    22、杨戬:天庭战神

    23、哪吒:

    相传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也是太乙真人的弟子之一,在天宫任三坛海会大神。哪吒出生时,左手掌有个“哪”字,右手掌有个“吒”字,所以起名哪吒。他七岁就下海,闯下大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抽筋刮鳞。托塔天王怕他长大再惹大祸,想杀哪吒以绝后患,谁知哪吒愤怒,拿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后来太乙真人取荷藕做他的骨骼,荷叶做他的肌肉,使哪吒起死回生。后来哪吒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多亏女娲从中说和,赐给天王法宝玲珑塔一座专克哪吒,所谓棒下出孝子打服了哪吒,才消释了父子冤仇。道教中的哪吒,为斗神有战神神格,天将中当仁不让的先锋上将。年少但法力广大,可以变化为三头六臂,准确说是三头八臂,所以人称八臂哪吒。可同时使用八件武器,足蹬风火轮,双手使一杆火尖枪,其余六只手用金砖、九龙神火罩、混天绫、乾坤圈、阴阳双剑六件法宝,变化多端。每逢托塔天王挂帅出征,哪吒必然前往,有时当先锋,有时为大将,先后降服九十六个妖魔。(作者语:情不自尽)

    …………(以上是神仙的,下面27是历史武将)…………

    24、项羽

    25、韩信

    26、白起

    27、李靖(隋末唐初):

    经典之战——平萧铣、平江南、灭东突厥、反击吐谷浑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风尘三侠之一,唐肃宗把他列于历史十大名将之一。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时期担任过殷州(治所位于今河北省隆尧县)刺史。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很多载入史册的教科书战役都是出自他之手。武德元年(618年),李靖随从秦王东进,平定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以他那超人的胆识和谋略,取得了唐平萧铣之战的胜利。武德六年(623年)七月,原投降唐皇朝的农民起义军将领辅公祏举兵反唐。高祖命李孝恭为帅,李靖为副帅,率李绩等七总管东下讨伐。李靖运筹帷幄,判断准确,很快地平定了辅公祏的反叛。贞观三年(629年)八月,唐太宗接受了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建议,决定出击东突厥,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张公瑾为副,发起了强大的军事攻势。李靖率军一路攻至阴山,灭亡东突厥。自隋朝以来,突厥是西北的强国。李靖等灭了东突厥,不仅解除了唐朝西北边境的祸患,而且也洗刷了唐高祖与太宗向突厥屈尊的耻辱,并间接导致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进犯凉州的事件,朝廷决定兴兵反击。老将李靖主动请缨,率军经过了两个月的浴血奋战,平定了吐谷浑,并向京师告捷。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情恶化,唐太宗亲临病榻慰问。他见李靖病危,涕泪俱下,十分难过地对李靖说:“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这年四月二十三日(7月2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七十九岁。唐太宗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28、孙武(春秋·齐):

    经典之战——西破强楚,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3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孙武到了吴国,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通过斩姬练兵,取得了吴王的赏识。在伍子胥,孙武的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请再等待。伍子胥则提出疲楚的战略,建议把部队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击楚国的边境,“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用这种“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的战法来疲惫楚军,消耗楚的实力。阖闾采纳了这个意见,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孙武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29、卫青(西汉):

    经典之战——龙城大捷、收复河朔、漠北大捷,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战法革新始破匈奴,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威信很高,位极人臣,但从不养士。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从此,卫青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卫青虽是首次出征,但他果敢冷静,出其不意的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虏近千人,取得胜利。龙城的胜利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汉军士气,成为汉匈战争的转折点,为以后汉朝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秋,卫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领三万骑兵,长驱而进斩首虏数千人。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卫青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两王见势不好,仓惶率兵逃走。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领三万骑兵出高阙,俘虏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余人,牲畜达千几百万头。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夏,卫青为大将军两次领十万骑兵扫荡漠南伊稚斜单于大本营。歼敌过万。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以十四万匹战马及五十万步卒作为后勤补给兵团,授与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兵分两路,跨漠长征出击匈奴。卫青大军出塞一千多里,与以逸待劳的匈奴单于主力遭遇。面对以弱对强、少对多的逆境,卫青命部队用武刚车(铁甲兵车)迅速环结成阵,而后派5000骑兵配合军阵向敌阵冲锋。激战到黄昏时,刮起暴风,尘土滚滚,沙砾扑面,两方军队互相不能见。卫青抓住战机,派出两支生力军,从左右两翼迂回到单于背后,包围了单于的大营。伊稚斜单于见势不妙,乘六匹骡马与数百随从突围逃跑,群龙无首的匈奴军也随之溃散逃命。卫青大军乘夜挺进。天亮时,汉军掩杀阵斩万余人,追袭二百余里,一直前进到真颜山赵信城(今蒙古乌兰巴托市西)。漠北之战被列入'中国历史十大战役’,也是卫青以弱胜强,正奇兼善的代表之作元封五年,长平侯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茂陵东北。谥号为'烈’。

    30、李牧(战国·赵):

    经典之战——大破匈奴、连破秦军,嬴姓,李氏,名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人(今邢台隆尧),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并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平生未尝一场败仗,和其他战国时期武将不同,他的最辉煌成绩乃是和北方侵略者的战斗,其抗击匈奴所取得的成绩,后世之卫青霍去病也不及。一战打败单于主力,杀死十余万匈奴骑兵,匈奴元气大伤,此后十几年都不敢靠近赵国。后来和秦军作战,两次击溃秦军,连王翦都不能在他手上占到任何便宜。公元前309年,赵惠文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李牧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在匈奴来路埋下奇兵,两翼包抄的一万三千名赵军骑兵仿佛两把锋利砍刀,轻松的撕开匈奴人看似不可一世的军阵,在转瞬间扼住10万匈奴骑兵命运的咽喉。一整天的会战很快演变成一场对匈奴的追歼屠杀。十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少量亲随仓皇逃窜。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胜利之势收拾了在赵北部的匈奴属国,灭襜褴、破东胡,收降林胡,迫使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忧患。在这次取得辉煌胜利的战役以后,慑于赵军之威,过了十几年,匈奴兵还不敢来入侵赵的边境。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3个月后赵国即灭亡。

    31、郭侃(元):经典之战——横扫中亚、攻陷巴格达、大破十字军,字仲和,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县)出身。是中国向西最远的将领。1253年他随后跟从宗王旭烈兀西征,其足迹越过喀什米尔。1256年渡过阿姆河。侵入波斯领土的第一个关口鸾城阿拉莫德,此地乃是在一百六十年间席卷全西亚的回教伊斯玛伊教派暗杀教团的根据地。直到巴格达的攻防战为止,他总共攻陷落了一百二十八座城池。他有时利用骑兵的机动力展开奇袭,有时则布下伏兵,被称为不费一兵一卒即可陷城的常胜将军。1257年十二月,郭侃随旭烈兀进攻黑衣大食国首都巴格达,破其兵七万,屠西城,又破其东城,哈里发木思塔辛上船逃跑,见到河上有浮桥阻拦,就自缚投降。这座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都城巴格达在决死的防卫战中陷落,有503年历史的黑衣大食王朝至此灭亡,结束了回教教主政权。其将纣答儿逃走,郭侃追击,于暴雨中斩纣答儿,又陷三百余城。在攻陷了巴格达后,夫拉可汗并没有停止西进。又西行3000里,到天房(即沙特),其将住石来偷袭,郭侃大败之,巴儿苏丹降,下185城。1260年,旭烈兀命郭侃渡海,收富浪(即Frank,法兰克人,阿拉伯人对欧洲人的总称。此处指的应该是当时由基督教骑士团控制的塞浦路斯),这时的西方世界正是处于十字军东征的时代。郭侃一共攻陷了一百二十座左右的富浪城池,在地中海岸策马,然后北上侵人了小亚细亚半岛。郭侃劝降富浪的首长兀都算滩、加叶算滩、阿必定算滩等人,到石罗子,敌军前来抵抗,郭侃直出掠阵,一鼓就击败敌军,换斯干阿答毕算滩降。到宾铁,郭侃以奇兵袭击,大败敌军,加叶算滩降,又破兀林游兵四万,阿必丁算滩大惊,前来归降,得城120。向西南走到乞里弯,忽都马丁算滩来归降。郭侃回到了夫拉可汗的阵前。为其征服之地的人们所畏惧,乃至对手惊呼“东天将军,神人也”。郭侃有勇有谋,擅长使用火炮。郭侃入史主要是他作为一个汉人远征阿拉伯地区并且百战百胜的传奇式经历。郭侃一生攻下了约七百座城,其中有中国式的城、伊斯兰式的城和西欧式的城(叙利亚的十字军小国),郭侃行军有纪律,常于野外露宿,暴风雨时也不入民舍,军队所至皆兴课农,吏民畏服。除了向即位的元世祖献策建国号与置国都之外,也曾进言制压南宋之事。累积战功而达万户之位,并因制压江南之功而被任命为海宁知州,于在职一年余之后去世。

    32、司马穰苴(春秋·齐):

    经典之战——击退晋、燕联军即田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是田完(陈完)的苗裔,齐田氏家族的支庶。司马穰苴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大夫晏婴向景公推荐穰苴,景公即委任穰苴为将军,率兵去抵御燕、晋之师。第一天他就杀了监军庄贾树立威信,三军战士皆振栗。奇迹的是,晋燕两军看到司马穰苴的军队来之后,从两个方向迅速撤退,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家最高境界,解除了齐国的危机。司马穰苴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子孙后世称司马氏。后因齐景公听信谗言,司马穰苴被罢黜,未几抑郁发病而死。由于年代久远,其事迹流传不多,但其军事思想却影响巨大,司马迁赞曰:“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其实孙子的某些见解,就源于田穰苴的军事思想。如“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即出自田穰苴之口。孙子将这句话写进了《孙子兵法》,遂使之成为军事格言而妇孺皆知。

    33、吴起(战国·卫):

    经典之战——灭陈亡蔡(约前440年—约前381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通晓兵家、法家、儒家诸家思想。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齐攻鲁,相传吴起杀妻(齐人)求将,大破齐兵。然终被鲁穆公猜疑,闻魏文侯下诏求贤,遂奔魏任将,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镇守西河期间,强调兵不在多而在“治”,对“武卒”严格训练,使之成为魏国的精劲之师。吴起治军,主张严刑明赏、教戒为先,认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军亦无益,曾斩一未奉令即进击敌军的材士以明法。甘与士卒同劳共苦,衣食与俱,相传亲为士卒吮疽,深得军心。后遭魏大夫王错的谗害,被迫离魏,楚悼王久闻其声名,任之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一年后擢升令尹,主持变法图强。尔后率军南攻百越,进至洞庭、苍梧(今广西梧州)一带,北胜魏,西却秦,使楚之兵威盛于一时。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周安王二十一年,楚悼王死,变法因过于仓促、根基不固而夭折,吴起亦于同年被楚贵族射杀并车裂。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上和孙武孙膑齐名。但其贪而好色,以及杀妻给自己的形象打了折扣。

    34、岳飞(南宋):

    经典之战——朱仙镇大捷、郾城大捷、洞庭湖之战、颍昌府大决战,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建立岳家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收复建康,平定内乱,四次北伐无一败绩,兀术被爆得脑浆不剩。诗词见长,尊为华夏杰出先烈。他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胜率最高的将领之一,在中华军事史上有极崇高的地位。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国撕毁和议,兀术等分四道来攻。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士,向敌阵突击,用“铁浮图”和“拐子马”战术大破金军,把金兀术打得大败。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河南府、汝州等十余座州郡(中原之地基本被岳家军所收复。),并且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就在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朝廷连下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战斗,至此被迫中断。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高宗下令赐岳飞死于临安大理寺内,时年三十九岁。其一生中有“还我河山”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35、田单(战国·齐):

    经典之战——即墨之战,妫姓,田氏,名单,汉族,临淄人,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秘书)。后来到赵国作将相。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出兵攻占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只剩了莒城(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随即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时齐愍王被杀,其子法章在莒被立为齐王,号召齐民抗燕。乐毅攻城一年不克,命燕军撤至两城外九里处设营筑垒,欲攻心取胜,形成相持局面。田单为除掉最难对付的敌手乐毅,派人入燕行离间计,诈称:乐毅名为攻齐,实欲称王齐国,故意缓攻即墨,若燕国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乐毅投奔赵国。骑劫一反乐毅战法,改用强攻,仍不能下,企图用恐怖手段慑服齐军。田单将计就计,诱使燕军行暴,派人散布谣言,说害怕燕军把齐军俘虏的鼻子割掉,又担心燕军刨了齐人在城外的祖坟。而骑劫听到谣言后果然照着做了。即墨城内的人斗志昂扬,誓与燕军决一死战。在增长了即墨人士气的同时,田单又假称即墨将降,麻痹燕军。田单见时机成熟,公元前289年,以火牛阵大破燕军,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率军乘胜追击,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70余城。后田单受封安平君。在这场战争中,田单用心理战术救齐国于危难之中,避免了战国七雄过早编程六雄的场面,可以说是心理战的鼻祖。

    36、韦睿(南朝·梁):

    经典之战——钟离之战,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世人称之“韦虎”,太祖说他敢以数万敌百万,是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指挥果断,谋略过人。汉族,原籍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他的家族是三辅地区有名的大姓。北魏于公元503年兼并南朝未果后,于公元506年再次发起战争,战争的重点集中于南朝梁的钟离。韦睿审时度势,将北魏名将王元英和杨大眼击退,俘敌数万,获得钟离之战的全胜,以一己之力阻止了南北统一。

    37、徐达(明):

    经典之战——灭陈友谅、攻克大都、北征沙漠,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初朱元璋为郭子兴部将,往归之。从南略定远,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为军锋之冠,后为大将,统兵征战。吴元年,为左相国,拜大将军,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洪武初累官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7000余人。二十三年,败张士诚部将吕珍,在鄱阳湖之战中,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杀1500人,二十五年,率师东向,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开封)。继在塔儿湾(在今河南偃师境)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俘元王公及手下将领8.6万余人,六年,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戍守边防。被传功高盖主,被朱元璋送鹅所害。追封中山王。

    38、班超(东汉):

    经典之战——平定西域,字仲升,汉族,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班超弃笔从戎,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两次出使西域,凭借智勇,已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三个王国恢复了与汉朝的友好关系。后西域各国群起反叛,班超不辱使命,西进平定了反叛,至此,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王朝,班超终于实现了立功异域的理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即出自班超之口。

    39、陈庆之(南朝·梁):经典之战——直取洛阳,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南北朝第一名将。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大通二年(528年),北魏发生内乱,元颢以本朝大乱为由降梁,并请梁朝出兵助其称帝。萧衍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上洛阳称帝。陈庆之带领自己直属的区区七千部队,开始了神话一般的北伐之旅。中大通元年(529年)四月,陈庆之领兵乘北魏征讨邢杲起义军之际,乘虚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进逼梁国(今河南商丘)。在睢阳,陈庆之以七千对敌七万之众,陈庆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丘大千完全失去了斗志,于是举众投降。元晖业率领近卫部队两万人占据考城阻挡陈庆之,考城四面环水,易守难攻。陈庆之“浮水筑垒”,攻下考城,生擒元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胜利之后,陈庆之继续进军洛阳。五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众扼守荥阳(今属河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等地,以保卫京都洛阳。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等率羽林军7万守荥阳,以拒梁军。魏军共计30万人,对梁军进行合围。没想到包围圈刚刚形成,还没来得及进攻,陈庆之已经攻下了七万守军的荥阳。不久,元天穆等引20万援兵围城,陈庆之遂率3000精骑背城而战。大破之,三千对二十万,双方大部是骑兵。陈庆之三千人全歼北魏二十万援军,鲁安于阵前投降。陈庆之带着这三千人顺便进军虎牢关,有一万精锐、踞雄关险要的虎牢守将尔朱世隆不敢战,弃城而逃,梁军俘魏东中郎将辛纂,魏孝庄帝元子攸被迫撤至长子(今山西长子西)。此时,陈庆之距离洛阳只有一步,洛阳守将元乂、元延明直接投降了。元颢遂入洛阳,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颢入宫。元颢改元大赦,然后开始学习其他君主,花天酒地。又加封陈庆之一堆官职以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不久,上党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4万攻克大梁,并分遣王老生、费穆进据虎牢,刁宣、刁双入梁、宋。陈庆之闻后,率军掩袭,魏军皆降。元天穆率十余骑北渡黄河而逃,费穆攻遂降于陈庆之。陈庆之又进击大梁、梁国,皆克之。陈庆之又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其用兵之神,可见一番。

    40、檀道济(南朝·宋):

    经典之战——北伐后秦,南朝宋将领。汉族,高平金乡(今金乡县卜集乡檀庄)人。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晋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为冠军将军,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引军沿淮水、淝水向许昌、洛阳进发。进攻新蔡(今属河南)时,遭到了后秦大将董遵的顽强扺抗。檀道济督军猛攻,破其城,杀董遵,继而攻克许昌,擒获后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檀道济乘胜前进,拔阳城,克荥阳,直抵成皋(今河南荥阳)。姚泓派将姚益男领一万人马星夜赶赴往救。可援军尚未到达,檀道济已攻下成皋,并会同其它部队,四面环攻洛阳。姚洸孤军难守,只得开城门率四千兵卒出降。次年三月,刘裕让毛修之留镇洛阳,令檀道济率师继续西进。檀道济会同王镇恶合攻潼关。后秦太宰姚绍率军五万援救,开关出战。晋军奋击,杀伤秦军千余人。秦军受挫后退驻定城(今陜西华阴东),据险固守。数月后,王镇恶至渭桥登岸,破后秦军。姚泓出城投降,后秦灭亡。少帝继位后,北魏南进,夺取了宋大片领土,檀道济率军救援,阻止了北魏继续南下的势头。元嘉八年(公元431)攻魏,粮尽退兵,敌不敢追。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檀道济死后,北魏包围了宋都城,宋文帝叹道:“如果檀道济还在,难道会到此地步!”,但为时已晚。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

    41、范蠡(春秋·楚):

    经典之战——助勾践灭夫差,字少伯,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周敬王二十六年(西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无锡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劝勾践卧薪尝胆,陪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离间夫差和伍子胥,以美人计击败吴国,劝勾践杀了夫差,终使吴国灭亡,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2、李广(西汉):

    经典之战——马邑之战,汉族,陇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李广箭无虚发,常和老虎搏斗终杀之,常年和匈奴作战,被匈奴敬称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但他很多情况下都是惨胜或者胜利后犯下错误,或者和张骞的配合失误,一直没被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封侯,也就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43、耶律休哥(金):

    经典之战——高粱河之战、岐沟关之战,字逊宁,辽代中期著名将领。契丹族,耶律倍、耶律德光族兄弟。隋国王耶律释鲁之孙,辽太祖族兄、南院夷离堇耶律绾思之子。世宗、穆宗族叔,景宗叔祖,圣宗同族曾祖。他作战时“智略宏远,料敌如神”,有勇有谋,胜多而败绝少;平日里“均戍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保境安民。是辽代文武双全的人才。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宋太宗灭北汉后,不做修整、不行封赏,意图以破竹之势直下幽州,收复燕云十六州。在幽州北门外的高梁河耶律休哥的五千契丹铁骑大败赵光义,赵光义身中两箭,心胆俱裂,再也顾不上皇帝的威严,自己弃马乘驴车,在数十骑兵护卫下向南逃走。北宋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下诏三路大军北伐契丹。歧沟关之战则是这次北伐中的决战,在耶律休哥的正确指挥下,又一次大败北宋,最终结果却更甚于高梁河之败,基本上是血本无归,不但没有恢复一寸土地,还耗费了大量物资,损失了大批有生战斗力。此役之后,北宋只能转入战略防御。

    44、李勣(隋末唐初):

    经典之战——灭高句丽,即徐茂公,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汉族,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善于审时度势,有很高的政治才能,早年破张须陀、王世充,后随李密降唐。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后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高宗乾封元年(666),高宗任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高句丽。乾封二年二月,李勣大军渡辽水,攻拨高句丽重城新城。李勣一路连捷,直抵平壤城南扎下大营,男建不断派兵迎战,皆大败而还。不久,城内人投降唐军为内应,大开城门,唐兵四面纵火,烧毁城门,男建窘急,自杀未死。平壤城最终被攻下,唐朝共获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至此高句丽国灭。自隋文帝以来,屡伐高句丽,无一成功。隋炀帝三次讨伐,终至灭国;唐太宗御驾亲征,也因天寒少粮无功而返;高宗继位,前后派兵部尚书任雅相、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左骁卫大将军契必何力多次征讨,皆无功而返。李绩老将出马,乘高句丽内乱,加之指挥有方,一举讨灭东边这个多年难拔的“钉子户”。李勣回国后不久,因征伐劳累而病重,总章二年十二月戊申(初三)日(669年12月31日)卒,年七十六。高宗亲为举哀,辍朝七日,赠太尉,谥曰贞武,陪葬昭陵。

    45、李存孝(唐末·五代):

    经典之战——十八骑取长安,代州飞狐人(今山西灵丘),本姓安,名敬思。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天下无双,勇力绝人。史书记载“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李克用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人称飞虎将军。中国历史上排位第二的勇将,仅次于霸王项羽。李克用在代北掠地时遇到安敬思,因其勇敢有武艺,且是孤儿,遂收为义子,改姓名为李存孝。常跟随李克用担任骑将。野史中曾说李存孝引领十八骑攻取了长安,虽说是夸张之词,但也能看出李存孝的勇猛,连第二名的王彦章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几合。最后被李克用车裂而亡,李克用自己也后悔不已,时刻想念之,据说李克用的死也和这有关。

    46、高颎(隋):

    经典之战——平尉迟炯,一名敏,字昭玄。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东)人,隋朝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战略家、谋臣,隋代名相,隋朝开国四名将之首。自称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高颎平定尉迟炯叛乱时,以“土狗”阻拦火筏,展现高人一等的军事才能。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朝以晋王广为元帅伐陈,高颎任元帅长史,指挥全军一举平南陈,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高颎入建康,晋王杨广遣使索要贵妃张丽华,高颎斩贵妃于青溪,遭杨广怨恨。完成南北统一后,功封齐国公。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0年,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隋炀帝时,被起用为太常卿。大业三年,见炀帝奢靡,甚为忧虑,有所议论,为人告发,与贺若弼同时被杀害。

    47、张良(汉)

    :经典之战——十面埋伏,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降宛取蛲,佐策入关斗;谏主安民,智斗鸿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下邑奇谋,画箸阻封;劝都关中,谏封雍齿,当然最大的亮点当属在垓下的十面埋伏,张良可以说是刘邦得天下第一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以其无尽之谋略为汉帝国的成立建立大功,还有力劝刘邦迁都长安一事。后功成身退,在刽子手刘邦和吕后的手下得以保全性命。

    48、王翦(战国·秦):

    经典之战——横扫六合,战国末期秦国著名战将,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侍奉秦始皇征战。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成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王翦又代替将军李信,帮助秦王打败楚军。秦使王翦子王贲击楚,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王翦故作贪婪,使秦始皇对其放心,表现出来的对帝王心理的揣摩和对人情世故的领悟,绝对是战国时期名将之首。王翦虽然足智多谋,但不能助秦建德。是一生中最大的败笔。正是因为这样,王翦也只能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留芳后世,而称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49、乐毅(战国·赵):

    经典之战——五国伐齐,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生卒年不详,汉族,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魏将乐羊后裔。乐毅出仕于燕国后,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乐毅在围困齐国最后两个城之一的即墨城时,田单使用离间计离间了燕王和乐毅,后来田单一举收复之前沦陷的城池。而后来燕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给乐毅写信让他回来,乐毅婉言拒绝了燕王,并提出了“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观点,他与燕昭王在兴燕破齐的事业中建立的君臣情谊,为封建社会的贤人志士所向往。由于他伐齐所取得的不凡业绩,也常为后人敬仰,诸葛亮也常自比管仲、乐毅。

    50、戚继光(明):经典之战——平定倭寇,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创造独特的“鸳鸯阵”。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亦出生于此地。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先后荡平三大倭巢,基本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

    PS:先写这些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