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一人掀翻一座王朝 > 24、一个浓眉大眼的老谢也叛变了革……

24、一个浓眉大眼的老谢也叛变了革……

    若想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组建属于自己的势力,选择目标无疑要慎重。

    李明夷对此进行过认真思考,在他看来,应有如下排序。

    首选的目标,应是在大颂朝堂内有一定的官职,掌握实权,或能替他获取情报的,心向自己之人。

    简单来说,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一类。价值最高。

    其次,是忠诚于自己,或已身陷囹圄,或在逃的忠臣,虽然无法发挥直接作用,但只要将之救出,或找到,便可形成一股如臂指使的地下势力。

    再其次,是可以争取,拉拢的中立方,或者可以用手段拿捏,控制,为自己所用之人。

    而大理寺少卿谢清晏,便是他脑海中,能想到的第一个首选目标。

    谢清晏,字永安,出身寒门,科举及第,点翰林。

    先入翰林院,后历经数年地方为官磨练,颇有建树,后被先帝提携,入大理寺任职。

    为人正直,不同流合污,属于朝中“清流”。

    在李明夷的记忆中,此人乃是个悲情人物,他对南周皇室的忠诚毋庸置疑,是铁杆“皇党”,不过却并非愚忠,而是个心怀天下的人物。

    因性格因素,不肯和光同尘,按理说在腐朽的南周朝廷,不该得到重用,大概率终生在七品小官的位置到死。

    但一个人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就是柴承嗣的老爹,不久前驾崩的先帝。

    坦白讲,先帝并不昏庸,甚至一度心怀壮志,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尤其是登基前几年,先帝眼睁睁看着朝廷腐朽,地方乱象丛生,有心做个中兴之主。

    也因此,才从身世背景干净的寒门士子中,精挑细选了一批人提拔。

    谢清晏便是其中之一。

    当年他官职低微时,先帝便时常召见他,君臣推心置腹,大谈变革。

    谢清晏感动于先帝的赏识,对先帝极为尊敬,也曾幻想君臣合力,造一段佳话。

    可惜……

    南周腐朽太久,沉疴过巨,变革阻力重重,先帝在一次次遭受阻力而失败后,逐渐心灰意冷,心气消散,加上自幼体弱,疾病缠身,后面几年连上朝都不怎么热心……

    这令谢清晏大为沮丧,甚至失望。

    不只是他,有相似情绪的人很多。

    可饶是如此,他仍对先帝抱有期待。结果先帝因病驾崩,期待彻底落空。

    谢清晏只好将期待放在柴承嗣身上,却又遭遇了政变。

    以谢清晏的性格与风骨,面对叛军夺权,他本该是以死殉国的。

    事实上,与他有相似际遇,被先帝提携的人中,的确有好几名,在政变当夜,意识到大势已去时,选择了含泪殉国。

    最极端的一个,甚至带着一家老小,悉数自裁殉道。

    可谢清晏却选择了苟活,甚至面对叛军招降,他选择了主动投诚,为颂帝效忠。

    此事传开,士林哗然。

    那些活下来的读书人们大骂谢清晏虚伪,卑鄙小人,猪狗不如,枉受皇恩。

    连民间的百姓们,都不耻他的背叛行径。

    家人也随之受到无数唾骂。

    一时间,谢清晏这个往日忠君爱国的清流,成了人人羞与为伍的伪君子。

    可真相却是,谢清晏之所以苟活,乃是为了尽可能保住职权,以营救、照顾那些入狱的忠臣及其家眷,为南周保留最后一丝火种。

    为此,他宁肯背负千古骂名,忍受无数日夜的煎熬。

    家人也不理解他,甚至仇视他。

    在接下来数年内,他暗中设法救走数十名狱中旧臣,更匿名为在民间反对颂帝的势力提供情报,救过的人不计其数。

    终于,某一日东窗事发,颂帝大怒,谢清晏被捕入狱,遭受凌迟之刑,身死刑场。

    谢家满门抄斩。

    至此,真相方才大白。

    只有期间远嫁外地的谢家女儿活下来……得知真相后,痛彻心扉,自知误解父亲。

    后来这位谢家女多次帮助民间的“反颂复周”势力……那就是另外一条剧情线了。

    李明夷在某一条剧情线中,曾遇到过谢家女,从她那里得知了许多谢清晏的情报。

    因此,谢清晏才成为了他第一个想要收下的臣子。

    此前还不敢确定,他是否会出现在今日,直到听到这个名字。

    ……

    ……

    “是他……”

    昭庆公主恍然,眸子里流露了然之色,对门口的喧闹便不意外了。

    李明夷望过去,只见门口一道穿着官袍,身材清瘦,头戴乌纱,容貌英俊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

    他的两侧鬓角很长,沿着脸颊向下延伸,如同勾勒脸型的两条墨线。

    行走间,便有一股气度油然而生。

    “呵,我道是谁来了,原来是京中清流,谢清晏,谢永安。”

    席间一名官员出声高声道,眼神带着几分奚落。

    “谢兄竟也会出现在这里,难得,难得,往日不是向来不愿与我等聚会?今日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哈哈。”

    另外一名官员捋着胡须,端坐席间,眼神戏谑。

    更多人没有开口,却都默契地停下交谈,望过来,脸上挂着快意、鄙薄的神采。

    按理说,这里大多数人,都是原本南周的旧臣,皆投靠了颂帝,都是叛徒本不该有尊卑贵贱。

    怎奈何,谢清晏以往极不合群,以清流著称,立下了君子的人设。

    其余官员自认庸俗,苟全性命,明哲保身,也都说得过去。

    可你谢清晏这般的忠君爱国的君子,怎么也归降了?

    这种反差,顿时令席间大多数投降的官员生出了一种奇妙的“道德优越感”。

    大意是:

    我的确是小人,但总比你姓谢的一个伪君子强!

    奇怪的胜负欲……

    就连戴祭酒与庄侍郎,也都好整以暇看了过来。

    而迎着无数道鄙薄,嘲弄的目光,谢清晏面无表情,只是一步步踩着木板走进来,无喜无悲的模样。

    他无视了其余人,视线在宴席间一扫,而后径直走到昭庆公主面前,抬起双臂,拱手行礼:

    “大理寺少卿谢清晏,见过殿下。”

    他的语气也很平静,仿佛对外人的评判皆不在意。

    同时,却也没有讨好的意味,用四个字来描述,就是“不卑不亢”。

    “不是,一个叛徒他神气个什么……”

    李明夷隐约听到,身后有宾客低声嘟囔,但他扭头看去时,又寻不见来源。

    昭庆公主漂亮的脸蛋上绽放笑容,语调柔和:

    “谢少卿可算来了,外头天寒地冻,且喝杯热茶暖暖身子。”

    接着,这位天骄贵女竟亲自拎起茶壶,倒了一杯给他。

    这副态度,俨然有些热切了,不少人愣了下,旋即明悟过来,这位公主殿下只怕有意招揽谢少卿入滕王麾下。

    如今改朝换代,许多南周旧臣归降,而颂帝手底下,武将充裕,文官却不足。

    因此,那些既有能力,又肯效忠的文臣无疑成了香饽饽,将继续得到器重,自然引起了太子与滕王的争抢。

    如此说来……公主之所以举办这场宴会,只怕目的便是为了这个。

    顿时,方才阴阳怪气的几名官员脸色变了变,生出悔意,伴随着强烈的不忿。

    这女人是想在大理寺安插自己的人手?是了……记得新大理寺卿乃是叛军班底,太子麾下……作为三法司之一的衙门,滕王也想要将手伸进去,掌握一定话语权……

    啧,小昭啊小昭,你眼光不错嘛,和朕想到一起了……李明夷思忖着,看了黑心公主精致的侧颜,心下感慨:

    可惜,你的算盘要落空了。

    因为谢清晏后来自始至终,都没有站队两位皇子任何一人,只宣称为朝廷,为颂帝办事。

    而颂帝对此,竟也乐见其成。

    果然,谢清晏面对昭庆的好意,却依旧态度冷淡,语气疏离:

    “殿下客气了,谢某轻贱之身,些许寒气不妨事。这便不再叨扰。”

    说着,他放下手,竟作势转身离开,去往自己的位子。

    “砰!”

    昭庆脸上的笑容先是僵硬,继而消失不见,白皙皓腕端起的茶盏也重重落了下去,幽幽道:

    “本宫莫不是得罪过谢少卿?”

    显而易见,谢清晏的举动无疑是极为不给面子,而这种反应,落在昭庆眼中,便释放出一个明显的讯号:

    谢清晏在与滕王划清界限!

    难道……短短一日,对方就已站队太子?入了东宫麾下?这么快?

    谢清晏依旧不卑不亢,却是微微抬其头来:

    “殿下误会了。”

    一旁,护卫冰儿突然怒道:

    “你这人好不懂事!殿下如此回护你,你不感激便罢了,来公主府做客,是什么态度?!”

    这就是捧哏了……合格的贴身护卫,会在恰当的时候,替主人说出不方便说的话……李明夷诧异地看了冰儿一眼。

    通过短暂接触,他意识到,双胞胎姐妹里,冰儿明显是更懂察言观色的一个。

    霜儿则纯粹莽夫杀胚一枚。

    谢清晏清俊的脸上,神色依旧淡然,平静道:

    “昨日殿下派人来大理寺强行索人时,颇为强势,可也不是客随主便的态度。”

    这说的是昨天怡茶坊冲突,那支去抓富商王东的队伍。

    昭庆昨日得到回馈,她的下属去要人,大理寺不肯放,便试图强闯,关键时候严宽赶来阻止,后不了了之。

    此刻提及,就有点针锋相对的意味了。

    顿时,宾客们神色各异,惊愕于谢清晏的头铁,心想难道这个浓眉大眼的,真投靠东宫了?

    昭庆表情也愈发难看,这时候,凝固一般的气氛中,一个声音淡淡飘了出来:

    “谢少卿这话,却是有失公允了。”

    李明夷热身完毕,终于选择下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