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八零年代,我有因果律系统 > 第二十五章 交流会上初啼声

第二十五章 交流会上初啼声

    县里的“农村青年致富能手交流会”,设在县政府大礼堂。

    红布横幅,木质长椅,搪瓷茶杯,空气里弥漫着粉笔灰、汗水和一股子严肃认真的气息。

    唐莜莜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但干净整洁的蓝布衣裳,坐在靠后的位置,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周围大多是穿着崭新中山装或的确良衬衫的男青年,像她这样年轻且是女性的参会者,凤毛麟角。

    会议开始,领导讲话,各个公社的代表依次上台发言。有的讲科学种田,亩产增收;有的讲承包鱼塘,效益显著;有的讲开办家庭作坊,带动就业……个个慷慨激昂,数据详实。

    唐莜莜安静听着,心中默默比较。

    她的项目规模最小,起步最晚,看起来似乎最不起眼。

    轮到河西公社的代表,一个高个子青年,嗓门洪亮地介绍他们公社的“长毛兔养殖项目”,说得天花乱坠,仿佛家家户户马上都能靠养兔子盖起小洋楼。

    “我们引进的是优良品种,产毛量高,市场供不应求!预计明年就能为公社创造巨额利润!”青年挥舞着手臂,意气风发。

    台下响起一阵掌声,主持会议的县农业局副局长也微微颔首。

    就在这时,那青年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台下:“当然啦,搞养殖也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我听说有些地方,有女同志异想天开,在山上养什么山鸡,种什么草药,投入不小,能不能成,可就难说喽!毕竟,女人家嘛,还是踏实点的好。”

    这话意有所指,不少人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了角落里的唐莜莜。

    会场里响起一阵低低的窃笑和议论。

    河西公社与张家屯所在的河东公社素有嫌隙,这青年显然是听说了唐莜莜的事,趁机打压。

    带唐莜莜来的公社干部脸色有些难看,想要开口,却被唐莜莜用眼神制止了。

    她缓缓站起身。

    所有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她身上,有同情,有看热闹,也有不屑。

    “这位同志说得对,搞生产确实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唐莜莜开口,声音不大,却奇异地压下了会场里的杂音,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们张家屯后山,林多地少,传统农业受限。但山林本身,就是宝藏。”

    她走上台,没有演讲稿,只有从容不迫的姿态。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简单的示意图。

    “山鸡,适应山林环境,肉质鲜美,市场需求大。我的山鸡,采用半野生放养结合科学补饲,成本可控,品质远超纯粹圈养。目前成活率百分之百,秋季即可见效益。”她语气平稳,数据确凿。

    “柴胡、黄芩,是常用中药材,我们后山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其生长。我与县药材公司已达成初步收购意向。”她亮出了冯经理的条子复印件,那个红章在阳光下很醒目。

    台下安静了一些。

    “至于投入,”唐莜莜目光扫过刚才发言的青年,语气依旧平和,“我利用公社信用社的小额贷款,精打细算,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前期投入已初见成效,预计一年内可还清贷款并实现盈利。”

    她顿了顿,看向主席台的方向:“领导,各位同志。我认为,致富的路不止一条。不适合种粮的地,可以长出值钱的药材;贫瘠的山坡,可以养出美味的山鸡。我们青年人要做的,不是墨守成规,也不是好高骛远,而是立足实际,大胆探索,把身边的‘废’变成‘宝’!”

    她的话条理清晰,有实例有数据,有现状有规划,更有一股不卑不亢、踏实肯干的精神劲儿。与之前那青年空泛的吹嘘形成了鲜明对比。

    会场里鸦雀无声。

    那位农业局副局长带头鼓起了掌,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好!说得好!立足实际,变废为宝!这位唐莜莜同志的思路很清晰,项目也很实在!这才是我们需要的致富能手!”

    掌声雷动!

    河西公社那个高个子青年,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悻悻地坐下了。

    交流会结束后,唐莜莜成了小名人。

    不少其他公社的代表围过来,询问山鸡养殖和药材种植的细节。县广播站的记者还专门采访了她,说要报道她这个“山村女能手”的事迹。

    更让她惊喜的是,散会后,农业局副局长特意把她叫到一边,勉励了几句,还让秘书给了她一份《关于鼓励农村个体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内部征求意见稿。

    “小唐同志,好好干!你的路子走对了!政策会越来越好的!”副局长拍了拍她的肩膀。

    唐莜莜握着那份还带着油墨香的征求意见稿,心潮澎湃。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振奋的心情,唐莜莜回到了张家屯。她参加县交流会并得到领导表扬的消息,早已像长了翅膀一样飞了回来。

    屯口聚集了不少村民,看到她回来,都热情地打招呼。

    “莜莜回来了!”

    “在县里露脸了!真给咱屯争光!”

    “听说领导都夸你了?”

    赵铁柱、周大山等人更是与有荣焉,脸上笑开了花。

    唐莜莜笑着回应大家,没有骄傲,依旧是从容淡定的样子。她知道,名声来了,责任也更大了。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老张家那扇紧闭的院门后,王金桂透过门缝看着外面热闹的景象,听着人们对唐莜莜的赞誉,手里的抹布几乎被她拧烂。

    “凭什么……凭什么那个贱人能这么风光,我的大牛却在劳改队里受苦……”她喃喃自语,眼神涣散。

    张老栓蹲在墙角,吧嗒着早已熄灭的旱烟,浑浊的老眼里一片死寂。他知道,张家和唐莜莜,已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再也无法相提并论了。

    夜深人静,唐莜莜在煤油灯下仔细阅读着那份征求意见稿。里面的很多条款,都让她看到了巨大的希望和机遇。

    “小因,分析这份文件,对我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利好因素。”

    【分析中……文件核心精神:放宽农村个体工商户经营限制,鼓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手工业、服务业等。利好:1.宿主可合法扩大山鸡、药材经营规模,甚至进行初加工(如风干山鸡、炮制药材)。2.可考虑注册个体户,获得更稳定经营身份。3.政策环境改善,外部阻力(如孙德财之流)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建议:密切关注政策落地细则,提前布局。当前能量:185/200。】

    果然!时代的浪潮,正在朝着有利的方向涌动!

    唐莜莜心中豪情万丈。她要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要自己致富,还要真正带动起屯子里的经济!

    就在她沉浸在对未来的规划中时,院门外,一个黑影悄无声息地掠过,朝着山下老张家的方向遁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