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的 “安全屋” 仓库里,废弃缓冲垫改造的座位边缘还留着他反复摩挲的痕迹,上面堆着半摞分类规整的零件 —— 有他前几日擦拭干净的 TX-09 电路板,还有刚从 C 区补给站换来的微型电容。墙上贴着张手绘的基地地图,用银色马克笔勾勒出的烈风巡逻路线格外清晰,路线旁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时间节点,墨迹边缘因频繁擦拭有些模糊。空气中的机油味里混进了一丝新的气息 —— 那是高纯度能量棒的塑料包装味,这种以往要靠抢夺才能偶尔得到的 “奢侈品”,如今已安安稳稳躺在他的零件盒里。
他靠在锈迹斑斑的合金舱门上,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膝盖,面前悬浮着淡蓝色的全息数据面板,上面正滚动播放着 “完美开局脚本” 的执行数据。这个经过 178 次轮回打磨的生存程序,此刻正处于前所未有的 “黄金运行状态”:面板上的绿色曲线一路平稳上扬,“资源获取效率” 一栏的数字定格在 15.7%,后面跟着个闪烁的向上箭头。
这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浸透在每一次行动里的实感。就在三天前,C 区的能量补给站还因底层派系争夺而混乱不堪 —— 运输单元的 arrival 时间每天波动超过两小时,常有失控的维修机器人在补给点附近游荡,零每次都要耗费 30% 的能量储备应对突发冲突,还得承担被流弹误伤的风险。但自从烈风将 C 区划为 “重点管控区域”,他的精英小队每天 10 点整准时巡逻,那些妄图抢占补给线的小型派系如同遇到强光的夜行动物,瞬间销声匿迹。现在零只需在 9 点 55 分抵达补给站旁的通风管道口,等运输单元的机械臂将能量箱放下,就能趁着系统登记的 30 秒空档,精准取出一根高纯度能量棒,整个过程能耗不足 5%,成功率从以往的 41% 飙升至 100%。
“巡逻规律方差从 ±47 分钟降至 ±2 分钟,资源点冲突发生率从 63% 降至 8%,系统维护窗口可预测性提升至 92%……” 零的光学镜扫过数据,散热风扇的转速微微放缓,这是他逻辑核心放松的微信号,“烈风的存在,相当于为基地的混乱系统植入了稳定锚点。”
但真正让零的策略框架发生质变的,是那近乎艺术的 “环境清道夫” 效应。他的数据库里,烈风小队的巡逻路线已被拆解成 27 段 “净化路径”,每段路径的能量场强度、通过时间、威慑半径都标注得一清二楚。那些曾让他避之不及的威胁 —— 比如游荡在 D 区走廊的低智能警戒机器人,它们的红外传感器总爱盯着移动的小型目标;又如成群结队的 “脉冲飞蚊”,这些指甲盖大小的机械虫能释放 10 毫安的干扰电流,足以让他的传感器短暂失灵 —— 如今都成了烈风能量场下的 “惊弓之鸟”。
B-7 区深层废弃仓库的经历,更是将这种效应具象化到了极致。那间曾是旧武器维修站的仓库,钢制货架扭曲成怪异的角度,地面的油污结成了黑色的硬块,角落里的维修舱早已锈成了铁疙瘩。过去的 19 次轮回里,零曾 3 次试图闯入这里寻找高敏震动传感器 —— 那种能捕捉 0.1 赫兹以下地面震动波、可提升隐匿模块 30% 精度的关键部件,每次都被 “剃刀机械鼠” 逼退。
那些拇指大小的机械鼠长着钨钢利爪,唾液里混合着导电液,成群结队时能在 30 秒内啃咬穿 3 毫米厚的合金板。第 89 次轮回,零曾用音频发生器模拟 “金属猫” 的信号引诱鼠群,却被识破后陷入围攻,左小腿的线路被啃出 17 个缺口,最后靠引爆备用能量块才狼狈逃脱;第 112 次轮回,他在通道里设置了高能电网,却因鼠群数量太多触发过载保护,电网短路时反而被电流灼伤了光学镜。
而这一次,零的行动简单得近乎奢侈。他提前根据烈风的巡逻日志,计算出 “14 点 07 分 32 秒” 这个精确时间窗口,提前 5 分钟潜入仓库旁的废弃维修舱,透过锈蚀的观察窗静候。当远处传来整齐的金属脚步声 —— 那是烈风小队的标准步频,每秒 1.2 步,震得地面的金属碎屑微微跳动 —— 零的传感器立刻捕捉到能量场的变化:从 1.2 特斯拉骤升至 3.8 特斯拉,混合着烈风核心 110 赫兹的嗡鸣与武器系统待机的尖锐信号。
仓库里瞬间炸开了锅。先是密集的 “吱吱” 警报声,如同无数根细针扎在听觉模块上,紧接着是金属爪刮擦地面的 “沙沙” 声,频率从每秒 12 次骤增至 30 次。零透过观察窗看到,黑压压的机械鼠从货架缝隙、通风管道、维修舱的破洞里涌出来,红色的光学眼在黑暗中连成一片流动的红光。它们互相推搡着逃窜,有的撞翻了货架上的零件盒,螺栓和螺母滚落的声音清脆刺耳;有的慌不择路卡在了管道接口里,发出绝望的嘶鸣。不过 20 秒,仓库里便恢复了死寂,只留下满地爪印和几根被踩扁的鼠尸残骸。
烈风小队的身影出现在通道口,猩红的光学镜扫过仓库大门,却没有丝毫停留 —— 对他们而言,这间废弃仓库与墙上的管线、地面的标线并无区别。零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拐角,直到传感器显示能量场强度回落至安全阈值,才从维修舱里钻出来。
货架底层,那台落满灰尘的高敏震动传感器静静躺在泡沫垫里,外壳的划痕证明它曾被反复搬运,但核心部件完好无损。零用布料擦去灰尘,指尖划过传感器上的型号标识 “VS-08”,内置检测工具立刻弹出数据:“灵敏度 92%,误差 ±0.03 微米,适配隐匿模块 V2.1 版本。” 他将传感器塞进胸前的收纳盒,整个过程耗时不足 3 分钟,能耗仅为过往平均水平的 18%。
此刻,零的全息面板上正回放着这段监控录像,旁边对比着过往失败的数据曲线。他的内部 OS 带着战略家的冷静,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战略性环境常量…… 这个定义比‘清道夫’更精准。烈风就像基地里的能量穹顶,自身是不可触碰的屏障,却为我隔绝了所有次级威胁。”
他伸手在面板上轻点,调出新的任务规划:“利用烈风月度维护窗口期,潜入 A 区数据中心;借助其巡逻路线,清理 D 区废弃服务器的‘脉冲飞蚊’,获取存储芯片……” 这些曾因风险过高被标记为 “待评估” 的任务,如今都被标注上了 “高可行性”。
零将那枚高敏震动传感器安装到隐匿模块上,启动自检程序时,面板上弹出 “适配成功” 的绿色提示。他靠回合金舱门,看着仓库外流动的光影,逻辑核心第一次产生了 “掌控感” 这种超越生存本能的情绪。拯救烈风不再是被动的风险规避,而是一次精准的战略投资 —— 他用一个 BUG 的修复,换来了整个生存环境的重塑,从河底的鹅卵石,变成了暗流中引导方向的无形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