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全面的技术升级后,陈瑜不仅更新了主武器系统,还对全身的探测阵列与辅助设备进行了系统性优化。
此刻,三颗新获得的伺服颅骨以三角阵型静静悬浮在他身侧,它们配备的多光谱传感器阵列持续扫描着周围环境。
这些精密装置集成了高精度扫描、深空探测、实时数据分析以及战斗辅助与防御功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移动感知网络。
那颗由昔日同窗颅骨改造的伺服颅骨同样完成了重要升级。
如今通过一组高强度数据缆线直接与陈瑜的脊髓接口相连,成为他外置的专用运算核心,专门负责处理复杂的跨维度计算与空间拓扑分析。
在这支特别的队伍护卫下,陈瑜踏入了沉寂已久的轨道船坞。
护卫工作由伊格尼丝亲自率领的近卫军卫队负责。
这些精锐战士身着重型动力甲,装甲表面蚀刻着复杂的机械祷文,头盔上的光学传感器在昏暗环境中闪烁着稳定的红光。
他们的装备水准与战斗素养,在铸造世界内部仅次于泰坦修会直属的神机近卫军。
两者仅在职能分工与仪式地位上存在差异,实战能力实则不相上下。
伊格尼丝本人如同沉默的战争机器,她的每一步都精准地保持在陈瑜侧后方的最佳护卫位置,随时准备应对任何潜在威胁。
这座宏伟的建造设施曾是大远征时期雄心壮志的象征,如今却显得空旷而破败。
高达数公里的穹顶上,近三分之一的照明单元已经失效,在布满斑驳锈迹的金属地板上投下大片的阴影。
空气中弥漫着金属氧化产生的微尘,润滑剂干涸后的刺鼻气味,以及长期闲置特有的冰冷气息。
远处偶尔传来维修机仆作业时的敲击声,在广阔的空间中激起空洞的回响。
伊格尼丝做了个手势,近卫军立即散开形成警戒圈。
他们的动力甲关节发出几乎不可闻的液压声,显示出精良的维护状态。
陈瑜在护卫队的簇拥下继续前行,伺服颅骨的扫描光束在黑暗中交错舞动,将这座沉睡巨人的详细状况实时传入他的感知系统。
在监造大贤者的直接指令下,这座沉寂多年的轨道船坞正在经历缓慢而艰难的重启过程。
几队清洁机仆沿着主要通道缓慢移动,它们磨损的刷具不断刮擦着积攒了数十年的宇宙尘埃,在金属地板上留下错综复杂的清洁轨迹。
身着暗红长袍的工程神甫们驾驶着维修平台,在巨大的结构骨架间穿行,仔细检查着船坞基础系统的运行状态。
零星的焊接火花不时在昏暗的空间中闪现,如同黑夜中短暂的萤火,映照出部分区域正在进行的维修作业。
整个重启工作还处于最基础的阶段——恢复能源供应、确保结构稳定、激活基础的生命维持系统。
空气中回荡着设备重启时的低沉嗡鸣与偶尔响起的系统提示音,这些声响在空旷的船坞中显得格外清晰。
尽管进度缓慢,但这些初步的作业至少让这个被遗忘数十年的工业巨构重新恢复了最低限度的生机。
在这片略显杂乱的景象中央,那艘月级巡洋舰的未完成舰体静静悬浮在船坞的固定力场中,如同一个沉睡的金属巨人。
这是一艘原本计划配属给第七军团探索舰队的标准巡洋舰。
在那个辉煌的远征年代,这支舰队尚未获得“帝国海军”的正式称谓,直到基里曼推行军政改革后,凡人士兵组成的太空舰队才被统一纳入帝国海军的编制体系。
由于大叛乱的突然爆发,这艘战舰的建造工程在百余年前被迫中止。
如今展现在眼前的仅完成了主体龙骨的铺设和约百分之四十的主要结构组装。
舰体表面仍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域尚未安装装甲板,暴露出内部错综复杂的管线网络、未完成的结构框架和等待安装的系统模块。
几个关键的武器平台基座空空如也,引擎接口处悬挂着未连接的能源导管。
若要按照原设计完成建造,需要投入相当于重建半个次级锻造厂的庞大资源,这正是一直以来工程停滞的主要原因。
然而对陈瑜而言,这种“未完成”的状态反而提供了难得的改造便利。
这艘船最初的设计定位是凡人操作的探索舰,与机械神甫专用的铸造舰存在根本差异。
他计划对其进行全面重构。
首要的改造是加装完整的铸造模块,即舰载小型煅炉系统。
这套标准配置使得铸造舰能够自主生产从单兵武器到大型机械在内的各类装备,基本满足帝国工业体系下的常规生产需求。
武器系统也将全面升级。
相比帝国海军相对保守的武装配置,机械教的战舰通常配备更强大的武器系统。
以新星炮为例,这种在帝国海军中属于稀有装备的重型武器,在机械教舰队中只能算是标准配置。
其他关键系统如鸟卜仪阵列、虚空盾发生器、盖勒力场和亚空间引擎等,虽然尚未安装,但陈瑜已与监造大贤者达成协议,将全部采用机械教内部供应的高性能版本。
在陈瑜的规划蓝图中,一个位于舰体核心区域的专属实验室被赋予了最高优先级。
这个高度隔绝的科研空间将采用多层防护设计,内外壳体之间填充了防扫描与防渗透的特殊材料。
实验室内部将配备完全独立的能源系统,包括一套专用的等离子反应堆和多重备用电源,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维持其运转。
独立的生命维持系统、内部通讯网络和数据处理中心将使其成为一个真正自洽的科研堡垒。
这个实验室的核心使命是进行那些不容外界干扰的敏感研究,特别是关于维度传送仪的深度实验。
考虑到实验可能带来的不可预测风险,实验室还设计了紧急隔离协议和多重安全封锁机制。
其结构强度足以承受内部中等规模的爆炸,同时具备将整个实验室单元紧急抛射离舰的能力。
除了这个核心实验室外,整艘战舰的其他空间也被精心规划。
护教军营区将占据舰体中段的三个连续甲板,配备完整的训练设施、武装库和兵营系统。
毗邻的新兵培育设施配备了人造子宫阵列和基因调制设备,能够持续为护教军补充兵员。
装备维护车间则分布在舰体前后关键位置,确保能够快速响应各区域的装备维护需求。
站在船坞的观察平台上,陈瑜的伺服颅骨持续扫描着未完工的舰体,将结构强度、空间分布和系统集成的实时数据传送到他的思维核心。
尽管眼前还只是一副巨大的金属骨架,暴露的线缆和未封闭的舱室显得杂乱无章,但在他的逻辑推演中,这艘船已经呈现出清晰的未来图景。
一个集科研、军事与生产功能于一体的移动基地,一个能够跨越维度界限的探索平台。
每一个管道走向、每一处装甲接缝都在他的脑海中精确成型,只待将蓝图转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