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砚的周岁宴过后,生活似乎又回归到一种忙碌而有序的轨道。谢艳玲主导的“心域·灵眸”项目进入了最关键的产品化攻坚阶段,与技术瓶颈、供应链协调、市场预期的多重压力搏斗,让她几乎回到了创业初期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林镇钦则在巩固内部权力、推动林氏向科技生态转型的同时,更加严密地过滤着试图靠近小承砚的各种外部势力,像一头警惕的雄狮,守护着幼崽的纯净天地。
两人都像绷紧的弦,在各自领域高速旋转。家庭的温馨时光变得愈发珍贵,也愈发需要刻意去经营。晚餐桌旁的交流,常常夹杂着对各自工作的简短讨论,以及对小承砚最新成长的分享,语速快,信息密度高,像高效的工作简报。
打破这种高张力平衡的,是一个看似与林氏核心业务关联不大的项目——对一家濒临破产的百年老字号书店“墨韵斋”的收购案。
这份提案由林氏战略投资部递交上来,金额不大,在动辄百亿的林氏投资版图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提案指出,“墨韵斋”拥有珍贵的古籍存量、独特的文化符号价值和一批忠实的文人雅士客群,但其经营模式陈旧,难以适应现代市场,收购后可作为林氏践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文化内涵的一个标志性项目。
按惯例,这种级别的项目根本不会送到林镇钦的办公桌上。但这一次,周韬在呈递文件时,罕见地多了一句备注:“林董,这家书店,似乎是您和已故的大林先生(林镇宇)少年时常去的地方。”
就是这句备注,让林镇钦拿着文件,在窗前站了许久。谢艳玲晚上回到家,发现他破天荒地没有在书房处理公务,而是独自坐在光线昏暗的客厅里,手中拿着的,正是那份关于“墨韵斋”的提案。
“怎么了?这个项目有问题?”谢艳玲放下包,坐到他身边,敏锐地察觉到他情绪的不同寻常。
林镇钦将文件递给她,声音有些低沉:“‘墨韵斋’,我和大哥以前常去。那里有很多外面找不到的旧版侦探小说。”
谢艳玲立刻想起了当初在他书房看到的那张兄弟二人的旧照,以及照片背后那段尘封的、带着痛楚的往事。她瞬间明白了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项目,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更是他与逝去兄长之间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实体联系之一,是承载着他们共同回忆的“遗迹”。
“你想保住它?”她轻声问。
林镇钦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过了好一会儿,才说:“林氏的投资,需要回报。‘墨韵斋’的商业价值,几乎为零。投入资源去维持一个注定亏损的‘文化符号’,从商业逻辑上看,并不明智。”
他的语气是惯常的冷静分析,但谢艳玲却听出了那冷静之下的一丝挣扎。他在用他赖以生存的商业法则,去权衡一段无法用价值衡量的情感记忆。
“有些东西,本来就不应该用商业回报来衡量。”谢艳玲握住他的手,他的指尖有些凉,“如果它对你很重要,那就值得。”
林镇钦转过头,深邃的目光在昏暗中看着她:“但林氏不是我的私人收藏馆。每一个决策,都需要对股东、对集团负责。”他顿了顿,“而且,即使收购下来,如何让它活下去,而不只是变成一个被资本圈养的‘标本’,是更大的难题。”
这就是林镇钦,即使面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他依然保持着绝对的理性,思考着最现实的出路。
这件事,像一颗种子,埋在了两人心里。
几天后,谢艳玲在“心域”也面临着一个关于“取舍”的抉择。“心域·灵眸”原型机虽然惊艳,但要实现量产,需要攻克一个关键传感器的小型化和成本控制难题。技术团队提出了两条路径:A路径是采用一家日本厂商的成熟但昂贵的解决方案,可以快速上市,但会极大挤压利润空间,且核心部件受制于人;B路径是与国内一家初创实验室合作,自主研发,潜力巨大,成本可控,但研发周期长,失败风险高。
团队内部争论不休。保守派力主A路径,求稳,尽快抢占市场;激进派则看好B路径,认为这才是“心域”构筑长期技术壁垒的关键。
谢艳玲陷入了沉思。选择A,意味着短期内可以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缓解市场和资本的压力,但她将永远无法摆脱供应链的桎梏;选择B,是一场豪赌,可能错过市场窗口,也可能投入巨大却一无所获,但一旦成功,“心域”将真正拥有定义未来的资本。
她想起了林镇钦面对“墨韵斋”时的挣扎。他纠结的,是如何在冰冷的商业逻辑中,为无法量化的情感价值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而她此刻纠结的,是如何在短期利益与长期梦想之间,做出不负初心的选择。
那天晚上,两人在书房里,各自对着电脑屏幕,却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 ‘墨韵斋’ 的事情,有决定了吗?”谢艳玲率先打破了沉默。
林镇钦从屏幕上抬起头,揉了揉眉心:“还没有。找到了一种可能的模式,将它与林氏正在规划的文化地产、线上知识付费平台进行联动,尝试打造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生活空间’概念。但……需要投入的资源和精力,依然远超其本身能带来的直接经济回报。”
“听起来,你已经在为它寻找一个‘商业上说得过去’的理由了。”谢艳玲一针见血。
林镇钦沉默了一下,没有否认。
“我这边,‘心域·灵眸’也遇到了选择题。”谢艳玲将A、B路径的困境告诉了他。
林镇钦听完,没有立刻给出建议,而是反问:“你创立‘心域’的初衷是什么?”
“是改变人们对情绪健康的认知,是创造一个真正有温度、能陪伴用户成长的品牌。”谢艳玲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么,受制于人的供应链,和可能延迟却掌握核心技术的未来,哪个更符合你的初衷?”林镇钦的问题,犀利而直接。
谢艳玲愣住了。答案,其实早已在她心里。只是市场的喧嚣和团队的压力,让她一时迷惘。林镇钦的提问,像一记警钟,敲醒了她。
“我明白了。”她的眼神重新变得清明而坚定,“谢谢。”
林镇钦看着她,嘴角几不可查地弯了一下:“看来,我们都做出了选择。”
他选择在商业帝国的冰冷规则中,为一段温暖的记忆寻找存续的可能。
她选择在创业维艰的现实中,为最初的梦想坚守技术的壁垒。
这无关对错,只关乎内心价值的排序。
而他们,在各自艰难的“取舍”中,仿佛又完成了一次灵魂层面的共鸣与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