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南京玄武区BJ东路4号。
鼓楼广场的东南角,江苏卫视大厦。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张鸿很快便来到了裙楼二层的大型多功能演播厅。
放眼望去只见室内面积极为宽敞,大约有两千平左右。
按照工作人员的介绍,这里已经是江苏台最大的演播室了,配有专业摄像设备和可调节舞台地板,一般只用于大型节目录制。
由此可见这次《最强大脑》的录制还是挺受重视的。
而在节目录制之前便有编导过来提前和张鸿沟通台本。
“不知道张鸿老师擅长什么呢?”
“擅长……模仿算吗?”张鸿笑了笑,补充道:“对了,我记性不错。”
工作人员见状没说什么,只是记了一笔,然后便简单对了一下流程。
由于《最强大脑》属于社教类节目中,口播宣传很讲究语境。
所以节目组这边干脆将口播电视剧的任务交给主持人蒋昌建,让他自由发挥,选择在合适的时候通过和嘉宾互动的方式介绍一下。
至于张鸿这边其实主要起到一个捧场的作用,吸引年轻人观看。
没过一会儿双方便走完了流程,但张鸿也没有闲着,好奇的演播室后台溜达起来,别的不说,提前和主持人蒋昌建老师打个照面还是有必要的。
……
话说去年五月戛纳电视节期间,制作人王刚无意中看到了一档德国的节目——《Super Brain》,当时他就喜欢上了。
因为他觉得华夏文化传统中有着对知识崇拜和追求智慧的元素。
不像老美那边,学霸书呆子只会成为嘲讽对象,反而崇拜体育生。
底层逻辑的不同,让王刚立刻就意识到这个节目的潜力,便购买了版权。
不过德国原版的节目是一年一次大型直播娱乐秀,只是对脑力技巧性的比拼,没有科学探究。为此《最强大脑》的节目组对原版进行了颠覆式本土化改造。
首先是把一年一度的赛制改为季播节目。
其次就是开创性设计了科学评分体系,增强说服力。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在节目流程的设计上尽量“好看”。
毕竟节目设计的再专业、再科学,一旦没人看也是白费。
科普、科普,做不到普及,再专业的科学知识也只能吃灰!
只是在所有电视节目当中,社会教育类节目最难做好,
而在社教类节目中,科学节目又是最难的。
“只要沾科学,基本上不要指望有收视率。”
这就是此前国内传媒界的共识!
和平台无关,实在是这样的题材先天就带有严肃、严谨、严苛。
这种情况下,想要做到寓教于乐实在太难了。
大多数节目仅仅只能做到常识普及,表现手法单一,结果收视寥寥。
比如央视此前也对科学类选题做过不少尝试,像《发明梦工厂》、《是真的吗?》等节目,都已经算得上是佼佼者了,可依旧算不上热门。
坐拥央视这么大的平台都如此,其他人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了。
故此《最强大脑》节目组眼下其实也是心怀忐忑,惴惴不安。
为了保证《最强大脑》各个案例的科学性,节目组这次还专门邀请了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老师担任主持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魏坤琳担任科学评审,以及30余人专家团;20余位科学顾问团。
本来节目组还想花钱请位明星吸引年轻人,结果华策找上来,当即一拍即合。
毕竟华策的剧要在自家卫视播出,在自家综艺节目上宣传宣传太正常了。
也就是华策不愿意加钱,否则去《非诚勿扰》当一期特邀嘉宾也不是不行。
于是在电视台内部运作和华策人脉的作用下,张鸿这回是躺赢。
连苏安都不知道这个节目便忽然收到通知,需要去电视台上一个通告。
等在演播室后台转了一圈之后,苏安直接呆住了。
“李彦鸿?”苏安双眼圆睁,一脸的不可思议。
毕竟这位可是互联网霸主之一,当下国内互联网圈更是BAT的时代。
这样一位互联网大佬出现在一个综艺节目上,也难怪苏安不敢相信了。
张鸿见状却哈哈一笑,没有多说什么。
节目组或许没有这个能耐,可是他们背后的科学家未必不行啊。
千万别小看这些其貌不扬的研究者,指不定哪一位就能直接给海里写信。
当然,张鸿并没有和李彦鸿搭讪的意思,没意义。
相比之下,他反而对主持人蒋昌建比较感兴趣。
90后与00后或许不太认识这位教授,可他年轻时也曾风靡全国。
1993年新加坡的国际辩论赛上,28岁的蒋昌建从容淡定,儒雅风趣,并且头脑清晰,逻辑缜密,金句不断,与队友配合得天衣无缝,最终一举获胜!
央视在10月1日晚上黄金时段播出了决赛录像,刹那间掀起浪潮,万人空巷。
于是一夜之间,蒋昌建火遍全国。
不知道多少年轻人和学生暗地里模仿他的姿态和说话口吻,憧憬着像他一样在辩论场上泰然自若舌战群儒,用智慧击败对手!
如果非要形容的话,他可能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现代版。
毫不客气的说,1993年的蒋昌建就是当红明星。
那时粉丝们的热情与狂热也丝毫不亚于如今,为了一睹蒋昌建的真容,南昌一个新华书店,原本仅能容纳两千人的商场,结果硬是涌进了六千人人,挤碎了8块玻璃。最后不得不出动一个排的武警来维持秩序。
复旦大学第一时间出版了《狮城舌战》,结果刚一上市便旋即售罄,1个月内加印3次,后来又不断加印,成为年度最畅销的图书。
只是时光荏苒,二十年悄然而逝,如今的蒋昌建已经是头发花白。
片刻之后,主持人休息室。
张鸿礼貌和蒋老师打了个招呼。
说实在的,蒋昌建老师比电视上看起来更显清瘦,但眼神锐利,带着学者特有的儒雅和主持人掌控全局的从容。
见到张鸿,他倒是没有什么学者的清高,反而很是和气地寒暄了几句。
说起《杉杉来了》的口播,他还主动开玩笑道:
“没想到我们节目第一个请来的明星嘉宾,是位颜值这么高的帅哥,看来我们这档科学节目也要走颜值路线了。”
“蒋老师您过奖了,我就是来学习的,就是对挑战有点好奇。”
张鸿笑着自谦了两句。
“好啊,有这份好奇心就好。今天来的选手,可都不是一般人。”
“那……今天的挑战我能体验一下吗?”
张鸿此言一出,顿时引起了蒋昌建兴趣。
他有些惊讶的打量了张鸿一眼,却是没想到张鸿还有这种底气。
不过他也没有拒绝,反而笑呵呵道:
“行啊,本来就有嘉宾互动环节,到时候你听我引导就行。”
说句老实话,蒋昌建还挺期待这样的场面的。
毕竟趣味性可不就得让明星多整活儿嘛,张鸿愿意出丑…哦不,是牺牲,节目组反而求之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