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从山寨机开始,到国产之光 > 第62章 拒绝被定义的你

第62章 拒绝被定义的你

    而在更广阔的网络空间中,一样在按照李言的设想,还有新组建的新媒体营销部门的努力下,充斥着大量关于星辰科技跟李言本身的讨论。

    天涯社区:一篇名为《八一八那个帅炸苍穹的星辰手机少帅李言》的帖子被版主置顶,点击量迅速突破十万,回复过千。

    楼主详细梳理了李言的背景和星辰的发展史,下面回复五花八门,有惊叹其年轻的,有分析其商业模式的,也有纯粹舔屏的。

    猫扑网:表情包和段子开始出现。

    有人把李言的照片P上了“学霸”、“高富帅”、“国民老公”等字样,广为流传。

    虽然略带戏谑,但极大地提升了李言的个人知名度。

    早期微博,如饭否、腾讯滔滔等虽然形态原始,但“星辰手机”、“李言”、“A1”等关键词也开始频繁出现,形成了初步的话题效应。

    在代表着中国早期网络舆论风向标的天涯社区“创业家园”版块和猫扑网的数码讨论区,相关的帖子热度迅速飙升,回复数量以每小时数百条的速度递增。

    “卧槽!真的假的?星辰手机的老板长这样???这颜值这气质,出道当明星都绰绰有余了吧?我还以为是个戴着金链子的土老板呢!”

    类似的惊叹帖瞬间成为热门。

    “看了《南都》的报道,有点被震撼到了。比我大不了几岁,人家已经扛起一个厂,做到月销几十万台了。再看看我自己,还在为下个月房租发愁……这才是真正的后浪啊!”

    这类带有自我反思和励志色彩的跟帖,引发了大量年轻人的共鸣。

    “我是学工业设计的,仔细看了杂志上A1的UI截图,这设计语言绝对超前!扁平化图标、统一的色彩体系、这流畅度……这真的还是MTK的平台吗?星辰的研发团队有点东西啊!”

    技术宅和设计爱好者们找到了新的讨论焦点。

    在一些早期活跃的博客平台,如新浪博客、网易博客,也开始出现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博主撰写的分析文章,标题诸如《解码李言:传统制造业的互联网思维突围》、《星辰现象:一个“颜值即正义”时代的商业样本》,将他冠以“最懂年轻人的制造业少帅”、“东方乔布斯雏形”等名号。

    而此时在华北某县城,一位经营小卖部的王大爷,用的正是儿子给他买的星辰S2。

    他戴着老花镜,指着报纸上李言的照片对来买东西的老街坊说:“瞅见没?这小伙儿,就是造我这手机的!年纪轻轻,真能耐!这手机,好用!”言语间带着一种与有荣焉的朴素自豪感。

    在华东一个地级市,一位姓张的母亲,正为上高中的儿子沉迷网吧而头疼。

    她在晚报上看到关于李言和A1的报道,尤其是看到“为年轻人造手机”的理念后,心里一动,对丈夫说:“等这孩子考完试,要不就给他买这个星辰A1?看着是挺时尚,老板看着也像个正经做事的人,总比他去网吧强。”

    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家咖啡厅,几个年轻白午休时闲聊。

    一个女孩拿出《第一财经周刊》,兴奋地说:“快看,我们国产手机也有这么帅的老板了!感觉比国外那些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还有范儿!”

    旁边一个男同事接过杂志看了看,点点头:“星辰S2我老家叔叔在用,说挺皮实。没想到老板这么年轻,还懂设计。这个A1,有点意思。”

    然而,真正将李言个人和星辰品牌推向现象级高度的,是那部充满宣言性质的个人短片《为每一个,拒绝被定义的你》。

    李言的个人短片,完全跳出了产品宣传的范畴,定位为一篇面向所有年轻人的“视觉宣言”。

    短片没有选择在工厂或办公室拍摄,而是取景于一个废弃的、但充满工业美学和岁月痕迹的旧火车站。

    镜头语言极具电影质感,色调偏冷峻。

    李言穿着那身标志性的休闲装,独自一人行走在空旷的月台、生锈的铁轨和巨大的废弃车厢之间。

    背景音乐是低沉而富有节奏感的电子乐,逐步推进,营造出一种蓄势待发的氛围。

    他的旁白,采用了低沉而充满磁性的嗓音,每一句都经过精心打磨,直指2008年年轻人内心深处的迷茫、渴望与反叛:

    (镜头:李言的背影,走在空旷的铁轨上,远方是模糊的城市天际线)

    “这个世界,总喜欢给你贴标签。”

    (声音冷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镜头切换:快速闪回一些画面——父母期望的眼神、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招聘会上人山人海的简历)

    “告诉你,路,应该怎么走。”

    “梦,应该怎么做。”

    (镜头:李言停下脚步,回头,目光锐利地直视镜头)

    “但,那是他们的路,不是你的。”

    (音乐节奏陡然加强,镜头切换:星辰S1在简陋生产线上的特写,S2火爆的销售现场,工程师们专注调试A1的场景)

    “我们曾经,也一无所有。”

    “除了,一颗不甘平庸的心。”

    (镜头:李言站在废弃的车厢顶部,张开双臂,仿佛拥抱整个天空,风吹起他的头发)

    “别相信什么宿命!”

    “别害怕与众不同!”

    “年轻,唯一的资本,就是敢把‘不可能’,踩在脚下!”

    (特写:李言的脸庞,汗水沿着鬓角滑落,眼神里燃烧着炽热的火焰)

    “星辰,不是为了成为谁。”

    “而是为了证明——你,可以成为任何人!”

    (画面最终定格在星辰科技简洁的LOGO上,背景音是如同心跳般强劲的鼓点)

    “星辰科技。为每一个,拒绝被定义的你。”

    这支时长仅有一分三十秒的短片,在各大视频网站、电视台的广告时段以及星辰科技自己的官方网站同步上线后,瞬间引爆了整个年轻群体。

    它没有一句提到手机参数,通篇都在输出价值观,精准地击中了08年那些在全球化浪潮和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既感到无限可能又时常陷入身份焦虑的年轻人的神经。

    那种对传统规训的反叛、对自我实现的渴望、对“草根逆袭”的强烈共鸣,让“星辰”这两个字,第一次超越了冰冷的产品,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和文化现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