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今天毁灭大宋了吗? > 第十二章 赵构彻底不装了!岳飞的无力……

第十二章 赵构彻底不装了!岳飞的无力……

    “大王,臣以为,此事关系重大,须得从长计议!”汪伯彦几乎是立刻上前一步,躬身作揖,语气沉痛却意有所指。

    他抬起头,目光恳切地看着赵构。

    “太子殿下虽脱困于汴梁,然如今中原遍地烽烟,金兵铁骑四布。”

    “我等若贸然救援,非但难以成事,反倒可能暴露太子行踪,招致金人围追堵截。”说着,他话锋一转,声音变得凝重:

    “为今之计,当以保全宗室血脉为重。”

    “臣以为,大王当速速南下应天府,召集四方勤王之师。”

    “待站稳根基,兵力充足之时,再遣精兵北上接应,方为上策。”

    “至于太子殿下……”汪伯彦说到这里,微微一顿,语气变得深沉:

    “唯有暂避锋芒,隐匿行踪,方是万全之策。但愿天佑大宋,使太子能避过此劫。”

    一番话说完,就算是刘浩这个不是赵构核心决策圈的武将,都听明白了。

    这番话,表面上是为太子安危着想,实则句句都是放弃救援,字字未言加害,却字字都将太子推向了自生自灭的境地。

    “南下聚势”、“暂避锋芒”、“从长计议”,所有这些词的潜台词都一个意思:我们不会立即救援,太子的生死,听天由命。

    破庙内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汪伯彦表态了,其他软骨头自然也不能落后,黄潜善立刻趋前附和。

    “汪相公所言极是!”

    “大王,如今金人哨骑游弋,我军疲敝,实不宜与虏骑争锋于野。”

    “太子殿下若能得天庇佑,自会遇难成祥。当务之急,是保大王万全,速离这是非之地南下,以图后举啊!”

    他的话语急促,仿佛金兵下一刻就要杀到门前。

    耿南仲捋着胡须,声音低沉却清晰:

    “祖宗基业为重。保大王就是保大宋,大王身系天下臣民之望,岂可因小失大,轻身犯险?若大王有失,则大宋真无望矣!”

    耿南仲说话间,将“小”字咬得特别重,其意指谁,不言自明。

    然后就是张俊、杨惟忠几人,你一言我一语,急切的向赵构表态。

    虽无一句明言放弃太子,却已将“南下自保”塑造成了唯一“正确”的选择,字字句间,已将那位流亡的太子置于死地。

    刘浩的脸色也在这一刻,变得极为精彩,眼神中的期盼也立刻消散于无形,他不傻,自然听出了这番话中的深意。

    赵构见此,眼底闪过满意之色。

    而后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了面色铁青,紧握拳头的刘浩身上。

    此人是个忠臣,并且以宗泽为首。

    如今算是他护卫大军中,唯一的一股不安定因素了。

    “刘将军,”赵构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诸位相公所言,皆老成谋国之见。孤亦心痛如绞,恨不能即刻提兵救援太子,以全叔侄之情、君臣之义。”

    他微微叹息,语气变得无比沉重:

    “然,孤既受父皇密旨,开大元帅府,承天下之重,便不能因私废公,逞一时之勇而置社稷于不顾。”

    “若因孤决策失误,致使大军覆没,则非但太子无人可救,这大宋最后一点骨血与指望,也将断绝于孤之手!”

    “届时,孤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赵构的目光紧紧锁住刘浩,语气陡然变得锐利:

    “刘浩,你乃前军统帅,勇冠三军,更当明白审时度势、顾全大局之理。”

    “孤问你,此刻,是应即刻北上,行那可能暴露太子、招致全军覆没之险的‘忠勇’,还是应暂避锋芒,南下聚势,以待来时,行那真正能中兴宋室的‘大忠’?”

    之前还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番话说出来,已经是毫不掩饰的施压了。

    直接将“北上救援”定义为“逞匹夫之勇”、“因私废公”,而将“放弃”拔高到了“顾全大局”、“行大忠”的层面。

    这顶大帽子压下来,刘浩若再坚持,便成了不顾社稷、不识大体的罪人。

    这个时候,赵构彻底不装了!

    他根本不怕他人看出自己放弃太子,甚至是自己的野心!

    刘浩身躯微震,他能感受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康王的话语虽缓,其中的威压却冰冷彻骨。

    他嘴唇翕动,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将无尽的悲愤与无奈化为一声粗重的喘息。

    他缓缓松开紧握的拳头,指甲几乎掐进了掌心,头颅一点点低下,避开了赵构那迫人的视线,用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声音说道:

    “末将……末将愚钝。”

    “大王与诸位相公……深谋远虑,所言极是,末将……遵令!”

    每一个字,都仿佛有千钧之重,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他又能如何呢?

    难道与康王决裂?

    汪伯彦那话说的确实也没毛病,保康王,确实是保大宋最后的希望。

    这个时候,应当顾全大局,团结一心,而不是内斗!

    “如此甚好。”赵构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微微颔首,语气恢复平静:“刘将军深明大义,实乃国家之福。”

    “即刻整军,拂晓启程,继续南下。”

    “臣等遵旨!”

    汪伯彦、黄潜善等人齐声应道,声音在破庙中回荡,带着一种冰冷的默契。

    刘浩默然躬身行礼,然后转身离开。

    恭喜大王!”这时,汪伯彦又上前道:“太子出逃,金人必将全力追捕。”

    “与太子相比,大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正好给了我们机会!”

    “太子可以为我大宋最后的希望而为国牺牲,此乃太祖在天有灵,庇佑大王!”

    目送刘浩离开的赵构听着汪伯彦的话,负手而立,心中暗道:“非朕不明,此乃天意,国破山河碎,朕才是大宋最后的希望!”

    “朕在,大宋才在!”

    门外雨雪飘荡更疾,冰冷地打在他的脸上,与他心中那团几近熄灭的火焰交织在一起,只剩下无边的寒意与沉重。

    “将军,如何?”这时,一个年约二十四五岁的年轻偏校带着两个人走了过来。

    偏校眉眼间,尽显忠勇之气。

    一双虎目炯炯有神,此刻神情中满是急切之意。

    “即刻整军,拂晓启程,继续……南下!”听到前半句话,偏校三人眼神还有希冀之色,然而听到最后半句,眸子猛地瞪大。

    “将军,这……”不等偏校把话说完,刘浩便摆手示意不必多言,吸了口冰凉的空气,看着眼前自己看重的偏校,道:

    “岳飞,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如今我等只知道太子出逃,却不知道太子到底在何方,若是贸然救援,怕是会连累三军。”

    “一旦被金人切断退路,将再无希望。”

    “康王,是大宋最后的希望,我们不能因为不确定的希望,而让唯一的希望破灭。”

    说着,迎上岳飞的目光,刘浩叹了口气,摆手示意岳飞随自己而来。

    来到偏僻处,这才将刚才,康王等人的对话,简单对这位心腹说了一遍。

    听完,岳飞嘴唇紧抿,下颌线条绷得僵硬,胸膛剧烈起伏了一下,那双炯炯有神的虎目之中,炽热的光芒骤然黯淡。

    想要说些什么,却也明白,自己人微言轻,只能将满腔激烈言辞生生咽回腹中。

    岳飞沉默片刻,冰冷的雨雪落在他年轻却已显坚毅的脸庞上,最终抱拳的手缓缓放下,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将军……末将,明白了。”然而,在他心中,却远非“明白”二字所能平复。

    不知太子在何方?金虏铁蹄之下,太子仓皇出奔,岂能大张旗鼓?正因踪迹难寻,才更需要主动出击,广派哨探,竭力寻访!

    坐守待毙,岂是臣子之道?

    什么“连累三军”、“断绝希望”,岂不知,护卫储君,继承大统,方是天下最大的希望!

    康王自然也是皇家血脉,国之柱石,可太子乃是正统所在,名分早定!

    此刻竟以所谓的“最后希望”为由,弃太子于不顾,这岂是君臣之道?

    一股难以言喻的失望和一丝被忠义观念压制的愤怒在他心中翻涌。

    康王此举,虽有保全实力之虑,然未免过于权衡利害,失了人臣肝胆,冷了忠义之心!

    想起沿途所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的惨状,岳飞心中更是绞痛。

    若连皇家正统都可因‘风险’而轻言放弃,那这抗金复国的大业,根基何在?大义何存?

    康王今日为了自己放弃太子,那他日,是否也会为了他自己,放弃江山和百姓?

    此时的岳飞,不过二十多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心中对康王第一次生出不满!

    但他深知军令如山,刘浩将军显然已承受了巨大压力,此刻绝非意气用事之时。

    万千思绪,最终化作一声无声的叹息和一种无比沉重的无力感。

    他纵有擎天之志,万夫之勇,此刻也只是小小偏校,人微言轻,难以扭转大势。

    没看到,就连宗帅都被支开了吗?

    岳飞再次抬起头时,目光已重新变得沉静,他对着刘浩,一字一句道:“末将领令,这便去整饬部属,准备南下。”

    说罢,他最后深深看了一眼破庙的方向,仿佛要透过那残破的门墙,看清庙内那位“大宋最后希望”的真实面目。

    随后,他毅然转身,大步踏入风雪之中,背影挺直,刘浩看着这位心腹的背影,张了张嘴,最后只能在心底叹息一声。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