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忙着用画笔“幻想装修”自家庭院的同时,她又多了一项任务——钻进空间的电脑前,仔细查阅各种蔬菜瓜果和北方果树的种植资料。她需要对比不同品种的适应性、生长期、抗病性以及最终的口感和产量。
好在,稻种这种关乎主食的大事有谢广福定夺,她主要负责的是丰富村民餐桌的菜种和改善长远生活的果树。
网络世界的便利在此刻展现无遗,各种蔬菜种子琳琅满目,价格便宜量又足。
谢秋芝精心挑选了一番:
叶菜类的大白菜、根茎类的萝卜、果菜类的黄瓜、番茄、和辣椒。
豆类的油豆角和黄豆,还搭配了耐储存的南瓜、西葫芦、以及葱、蒜、韭菜等常用调味菜种。
至于果树,她考虑到北方气候,选择了适合嫁接或扦插的枝条:
枣树选了果实大、甜度高的枝条品种。柿子树选了甜脆可口的枝条品种。山楂树选了果大色红的枝条品种。石榴树选了抗寒性稍好的枝条品种,这几样不仅能满足果园的嫁接工作,还都能种在自家的庭院里,既有观赏性还能食用,寓意还很不错。
当然北地常见的苹果和杏子树,也都安排了现代改良好的优质品种,不仅个头比这个时代的果子大,甜度高,最主要的是大大的降低了病虫害的侵蚀,到时候果园里的果子到了收获季,将是整个京城最畅销的水果。
第二日,所有种子和枝条都通过空间“到货”了。
然而,看着那一大包动辄成千上万粒的蔬菜种子,谢秋芝犯了难——这量实在太大了,直接给村民根本用不完。
想起了之前去松墨斋买书时,掌柜额外赠送他们的那一刀上好的宣纸此时正好派上用场。
她将所有的种子和那刀纸都搬到了竹楼茶室的长条桌。
但这分装、包装的细致活,工作量巨大,一个人做实在太无聊,谢秋芝邀请张图图和谢小花一起帮忙,张图图和谢小花自然是爽快答应。
三个姑娘就窝在温暖的茶室里,一边将种子小心翼翼地用小勺分装到裁切好的小纸包里,一边闲聊着村里的趣事。
张图图本就手巧,折纸包又快又整齐,让谢秋芝省力不少。
谢小花过完年也八岁了,平时没少帮谢里正做家务,所以手脚也算麻利。
这些分装好的小包种子,谢秋芝打算都上架到“四海奇珍坊”,明码标价,但价格定得非常实惠,到时候让两个村子负责采买的人根据需要自行购买,这样既方便又公平。
种子分装好了,但还有一个问题:这个时代没有这些蔬菜品种,村民们不知道如何种植。
谢秋芝能看懂这个时代的字,但让她用笔写大段的说明还是有点吃力。
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了还在学院念书的谢文身上。
于是,每天晚上回到空间,谢文就多了一项工作:用工整的小楷编写种子说明书,详细写上种子名称、适宜播种时间、种植方法、间距、水肥管理以及注意事项等。
隔日,种子就被谢文悄悄转移到了云槐县的码头仓库,这个仓库是谢文另外租的中转站,不然每次货物直接凭空出现在奇珍坊的仓库,总不是长久的办法,不如就租下码头的一个小仓库,方便平时转移空间的货物,他去喊了何道一行人过来转运到奇珍坊的后院仓库,这样就形成了桃源村至云槐县货物的完美闭环,也不用假意拜托村里送炭的牛车帮忙带货了。
谢大虎看着一箩筐一箩筐已经分装好的种子,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村里的耕种大事,终于是有了眉目,他回村的时候就听谢里正说起,今年的稻种都用他们奇珍坊的新稻种,他还纳闷呢,奇珍坊的新稻种?他怎么不晓得有这样的好品种,今日果然是见到了传说中的“百日收”。
立马安排伙计们火速上架,忙完种子的大事,谢家的青砖庭院也迎来了最后的工序。
屋顶用特制的“皮浆”仔细浇灌了一遍,封闭瓦片的微小孔隙,这样不仅不易长青苔,还能让青砖的颜色更快地“返青”,呈现出更古朴雅致的韵味。
内外墙也完成了抹灰和刷浆的工序,墙面光洁平整,整个建筑的硬装部分彻底完工,就剩下庭院绿化和室内外软装进场了。
而这,正是李月兰和谢秋芝可以大显身手的领域!
庭院里,早就规划好的地栽区域,石榴、山楂、柿子树苗已经种下,花圃里也撒下了花种,只待春风春雨的滋润。
谢秋芝每天“清空”一点购物车,新家里就相应地多出一些物件:堂屋的桌椅、卧室的箱柜、仿现代半开放式厨房的碗碟、窗前的竹帘……
看着空荡荡的房子被一点点填满,逐渐变成理想中温暖舒适的家,这种亲手布置的感觉,让母女二人每天都充满了干劲儿和喜悦。
与此同时,连接桃源村和桃溪村的清川桥也彻底完工。
桥身坚固,桥面平整。
当初因为要引进清川河的河水而答应桃溪村的事情完成了,谢里正心里的大石头也落地了,高兴地拨了公账,在桥头摆了五桌简单的竣工宴,请所有参与建桥的两个村的汉子们痛快地吃了一顿,共同庆祝这项惠及两岸村民的工程顺利落成。
春意渐浓,桃源村和桃溪村的各项建设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清川桥竣工、种子备齐上架到奇珍坊、谢家的新家在进行软装的期间,另一件关乎村民日常出行便利的大事也正式落地实行——由王老五家负责运营的“牛马车站”开始正式运行了。
王老五是个实诚人,也是个有想法的。
他带着几个儿子,将赶集的马车车架进行了精心改装,在车架两侧钉上了两排结实的木板当作座位,车中间还能留出一块地方用来堆放货物。
这样一番改造下来,这辆“公交牛车”挤一挤,竟然能坐下八个人,还能额外搭载三百斤左右的货物。
最关键的是车资。
每人每次只要两文钱!若是携带少量货物,也不再额外加钱。
这个价格,简直就是纯纯的桃溪村村民福利,相比于徒步半天去镇上的辛苦,这个价格简直是良心亏本价。
牛马车站营业的第一天,在村子里引起了轰动,正逢赶集日,天还没亮,村口大榕树下的站台就围满了准备去镇上的村民,大家提着篮子、背着背篓,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老王,这车真能坐八个人?才两文钱?你可别亏本啊!”有村民笑着打趣。
王老五憨厚地笑着,一边检查缰绳一边说:“亏不了,亏不了!这是里正的意思,他说了,这是村里公账补贴的惠民福利,大伙儿赶集方便就行!都排好队,按先来后到上车啊!”
然而,问题很快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