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 > 第296章 古风庭院盖瓦啦

第296章 古风庭院盖瓦啦

    日子就这么又过去了十天!!!

    这十天里,各方事务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仿佛一辆上了轨道的马车,稳健地向前奔跑。

    云槐县,四海奇珍坊。

    店铺的运营一切正常,甚至可以说是蒸蒸日上。

    在谢文返回县城的第二日,万界货船再次准时地将货物运抵了码头。

    何道此人重义守诺,并没有因为谢文年纪尚轻而有丝毫怠慢,他带着手下弟兄们,手脚麻利、熟门熟路地将一箱箱贴着奇异封条的货物从码头运往四海奇珍坊的后院。

    这已经是他们和四海奇珍坊的第三次合作,那默契熟练的程度,不知情的人看了,还以为是与奇珍坊合作了多年的老伙伴。

    后院中,负责仓库的两名伙计早已准备就绪,熟练地进行开箱、查验、登记入库。

    谢大虎则拿着货单,指挥着店员将新到的货品分类整理,部分补充货架,部分存入仓库以备不时之需。

    一切流程井然有序,效率极高。

    目前店铺的营业额稳定在每日二百两左右,这在整个云槐县的商铺中,已经是顶尖的存在,将其他老字号商铺远远甩在身后。

    就连如今备受四大学院学子追捧、专卖高端文房的松墨斋,每日营业额也不过八十两上下。

    四海奇珍坊以其独特的海外奇珍、新颖的设计和良好的口碑,已经深深扎根于云槐县,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存在。

    与此同时,一河之隔的桃溪村,也在谢广福的规划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赵老七和新选出的几位理事的组织下,村中的壮劳力们分头行动。

    一部分人按照谢广福划定的区域,开始挖掘鱼塘,虽然只是初具雏形,但已经能想象未来鱼虾满塘的景象。

    河滩上,适合种植蔬菜的土地被一块块精心翻整出来,只待时节一到,便可播种。

    而那些之前跟着谢锋学习过丈量田亩的村民,则带着工具和绳尺,前往河岸缓坡地带,开始仔细丈量规划中的果园面积。

    桃溪村的村民们,脸上少了往日的迷茫和焦虑,多了几分目标明确的干劲儿,仿佛终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整个村子都透着一股向上的朝气。

    而桃源村本身的变化,更是堪称“日新月异”。

    谢长河负责的两大重点项目,在这十天内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连接两岸的清川桥,已经完成了最关键的砌筑桥拱和安装护栏的工作。

    一座古朴而坚固的单孔石拱桥雏形已然屹立在青川河上,引得两岸村民频频驻足观望。

    此刻,桥体正在进行最后的养护工作——用黑金炭产生的均匀热量进行长时间低温烘干,以防止桥体干裂,确保桥身坚固耐久。

    这项烘干工作需要持续五日,因此大部分桃溪村前来帮忙的汉子已经返回本村忙活自己的项目,留守进行烘干看护工作的主要是桃源村的村民。

    清川桥附近的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淡淡的炭火气,预示着这座连接两村的大桥即将正式竣工。

    村头大榕树旁的牛马车站,在谢长河的高效推进和王老五一家的全力投入下,已初具规模。

    最主要的牛棚已经搭建完毕,顶棚高耸,结构牢固,内里用木栏隔出一个个宽敞的牛栏。

    王老五和他的三个儿子——王耿、王川、王也,几乎是怀着感恩和虔诚的心在对待这份工作。

    他们一家曾是村里最底层的破落户,跛脚的老爹带着三个年过十六却因家贫迟迟未能娶亲的儿子艰难度日。

    过去几个月,三兄弟靠着在村里各项工程中拼命干活,终于攒下了三两银子,日子也开始有了些奔头。

    如今,这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更是让他们四人干劲十足,像蚂蚁搬家一样,小心翼翼地将村里新购置的牛车陆续转移到新的牛马车站安顿。

    以后,这里不仅是牛马的“家”,也是桃源村连接外界的交通枢纽。

    割草喂牛、清理牛棚、收集牛粪、车辆维护、外借登记……

    王老五一家将这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大榕树下,一个简单的候车棚和几条长凳也已搭好,只待挂上匾额,这个集实用与前瞻性于一体的“牛马车站”就将正式投入使用。

    然而,这十天最吸引村民目光的,还是谢广福家那座即将完工的古风庭院。

    经过紧锣密鼓的施工,宅基地上早已不是昔日划线的模样。

    青砖砌筑的墙体已经高高立起,门窗框架也请了张林木上门测量定制,宅子的大门口展现出清晰的“几进几跨”格局,飞檐翘角,气派初显。

    如今,工人们正在屋顶上进行最后一道,也是最画龙点睛的工序——叠瓦。

    帮工们小心地将一片片青黑色的瓦片按照严谨的次序铺叠在屋面上,形成优美流畅的曲线。

    眼看着一座毛坯状态的古风庭院即将完整地呈现在眼前,那种恢弘与雅致并存的气度,让所有前来围观的村民都惊叹不已。

    这天,不少村民自发地聚拢过来,指着那日渐成形的院落议论纷纷,语气中充满了羡慕和赞叹。

    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谢彪一家三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