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相逢?在岁月的这条长河,我们每一个都是生活的主角。如果你的心底满是伤痕与苍凉,那么你走过的路一定是一路的泥泞与悲凉。如果你的世界总是与阳光为伍,与星星做伴,那么你总会有一路的美丽的风景伴你远行,青山伴夕阳。清风为你送行,小溪为你歌唱,白云为你跳舞,蓝天为你祝福
在源村小学读的几年书,正处于特殊历史时期,在学校到底学到了什么真没有什么印象。后来因为上头来了政策,在年级分了重点班,因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被踢出了重点班。记得当时从仁村到我村读书的阿瑞哥,那时超厉害,特别是数理化,每次考试都在前茅,老师们都把他当作宝贝。不想若干年后,我与他一起在县里某党政机关又成了同事,说起当年的往事,我说他每每都是人生的赢家,一直让我羡慕不已。
他在我们村读初中,一直担任重点班学习委员,也是当年为数不多的几位学生派风云人物。与阿真等几位大侠并驾齐驱,每每都是学校的焦点人物,老师们自然是精心辅导,给他们开些小灶。每每到了一周的集体会议时间,只见校长把这几位大咖当作国宝,在讲话中一次又一次给予表扬,还要我们各位大侠要向这些读书成绩好的、努力上进的优秀学生学习。老师们说,这成绩好了以后就可以出来工作,为国家出力做贡献,否则,你们只有在这黄土地上刨食,过着紧巴巴的苦日子好了。到那时,你们这些读书不用功的人,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不过等你们明白过来,连胡子也白了,已经没有后悔药吃了。
听了老师的一番教诲,很多大侠还是不以为然。哼,我读书不咋地怎么了?还要挑灯夜战呢,没见得你们老师好得哪里去嘛。你看看我们队那些后生,不读书还不是照样过得挺快活?也没有见人家缺衣少穿的,小日子还不是过得火红火红。到了结婚年龄,把老婆一娶,生几个孩子传宗接代,不就完成任务了?
当然,老师们也点到为止,没有点名一些学习成绩差、又不愿意上进的学生名字。因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占了大多数,他想点名也没那么多空闲时间,更何况他要得罪一大把人。虽然我等小伙伴多半是羡慕嫉妒恨,兄弟们很郁闷,真有些“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道呢。管他呢,他是他,我是我,他走他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哈哈,这诸位大侠们想通透了,觉得也没啥呢。
多年以后,他从县党校调至S县委组织部,几年后提拔任县委办副主任,之后他还去乡镇当了书记,后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局长等职,这都是后话了。
一天下午下课,突然听到紧急的吹哨声音,一位老师喊话说,马上集中排队,校长有重要指示。我们知道校长一定会在会上训话了,说不定哪位大侠又要挨训了。
操场上乱哄哄的,大家你推我我推你,嘻嘻哈哈的好一阵吵闹,直到值班老师的哨子吹得一次比一次响,少数人还在叽里呱啦说个不停。直到哨子声吼声混杂在一起盖过了这不和谐的声音,操场上才略有些安静。
校长有些震怒,声音立马高了八度,说有些同学太不像话,喊了无数次还不听口令。你以为这是你家的菜市场吗?这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是上课的地方,如果你不想遵守规矩,不愿来学校的话,马上给我送我回家。如果谁谁谁再嚼舌头的话,那就叫他上台来讲个够,否则的话,请你这个瘟神给我闭嘴。
那几位吵得起劲的大侠见势不妙,校长已经怒发冲冠,吓得脸都变了形,操场才逐渐安静下来。可有一位大侠不知是有毛病还是不知趣,还在旁边低声嘀咕,说不就是开个会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嘛。
不知道是大家的声音完全安静了下来,还是这小子的声音太刺耳,抢了校长的风头。校长见有人还敢如此大胆,不听自己指挥,气冲冲地顺着声音瞄去,终于找到了这令人讨厌的家伙。原来是余村那个老刺头余良忠,他由于嘴皮不齐不全,生理上有缺陷,但喜欢与老师们唱反调。你要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你要他往西,他偏要往东,反正要与你唱反调才高兴。而且从来不按规矩出牌,上课看书就犯困,要不然老师在黑板上写,他老先生在下面与人交头接耳,搞得教室像闹市,让老师们头痛不已。
校长再也控制不了情绪,厉声道,那位缺嘴巴,有本事你给我站到台上来亮亮相,我看你有多大的本事还是长得帅?什么都没有学到,就学到了与老师唱反调,这样的学生不要也罢。明天你可以不来上课了,去帮你父母打柴做饭做农活,别浪费你父母的血汗钱了。你这样的学生不仅自己不用功,还影响到了其他同学们,再这样下去,就要把你开除出校园,看你有什么能耐。
阿忠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不过在当着全校所有师生面前,他还是有些胆怯。怕老师们去找他家长告状,说不定今天晚上或者最迟明天晚上,他家长知道了这事儿,估计挨上几鞭子也说不定,这好汉不吃眼前亏,先闭上嘴再说。于是,打个拱手,说多有得罪,马上闭上了臭嘴。校长见把这刺头治服了,于是才开始做重要讲话。
校长大声说,由居住在各村的学生组成若干小分队,小分队的主要职责就是参加各村的活动,具体来说,也就是晚饭后由各小队长召集。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请各位同学要踊跃参加。下面由他宣传各学生小分队队长的名单。
当听到我的名单的时候,心情有些小激动,我被学校任命为蒋村学生小分队队长了。我感觉十二分荣幸,是啊,小样的,每次选班干部没有我的名字,评选小兵也没有老子的份,就是期末评选三好学生也轮不到老子,哼,今天终于轮到我扬眉吐气一回,当了一回学生小分队队长。我感到十分的突然,但倍感肩上的责任,这小分队队长要组织全村的适龄学生,在学校至大队部之间的路段进行蹲点,这分明是校长和老师们对我的高度信任。
于是,回家把这个喜讯告诉我母亲,母亲对我勉励了几句。说就按校长和老师讲的做,把这个小分队队长做好了,把学习搞上去了,说不定校长会安排你一个更大一些的官做,这样出来混就有出息了。我听了母亲的话,还是有些沾沾自喜,感觉有些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味道。是啊,这次是个小分队队长,说不定下次就是队长、总队长,抑或民兵营长什么的,真有点意思,感觉自己瞬间高了几公分。
当晚早早地吃了晚饭,我叫了几个伙伴去分头通知蒋村学校附近的几个伙伴,告诉大家七点半准时在学校集中。因为我们大家都离学校近,所以在学校操场集中。还没到七点半,小伙伴们都按要求来到了操场,我立即要求大家排两列纵队。见大家排队时乱哄哄的,我也学着老师的口气,要求大家严肃认真对待这次重要的任务,希望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对待。
接着谁谁谁排第几位,我一一作了安排。对有些喜欢搞小动作的人,我就安排工作比较负责、又不讲情面的伙伴在他后面负责监督。隔三岔五在队伍中安排一个不讲情面的家伙对付这些捣蛋鬼,让他们防不胜防。这一系列神操作,让整个队伍的秩序井然有序,也让我的小伙伴们对我的管理能力刮目相看。从此以后,我每每都以孩子王自居,每次游戏基本由我安排,大家对我的安排也习以为常了。
不过,这小分队长过瘾的时间不长,过了不久,不知什么原因就宣告解散了,我这小分队长还没有过足瘾,就翻篇成了历史了,倒令人有些不舍的。
孔老先生有很多名言,诸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可逾矩。
他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其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周游列国十四年,曾修订《诗》《书》《礼》《乐》《春秋》《易传》。孔子去世后其忠实信徒把其与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修订成儒家经典《论语》。其主要思想是“仁、德、礼”“仁”即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德”,即以德教化民众;“礼”,即以礼治理国家。
记得学校还组建了文艺宣传队。文艺宣传队主要是由一些具有表演天赋的同学组建,由在校的具有文艺细胞的老师进行指导。这些人平时在学校学习,利用每天空闲的时候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不过,如果说节目很有水准的话,那是有些恭维了,几个千篇一律的公式化节目,只是让窒息的日子增添一些笑料而已,绝无艺术可言。
如果谁进了宣传队,那就意味着此人有文艺细胞,而且根正苗红,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如果干好了,说不定可以推荐参军入伍,也可以推荐到各厂矿、企业工作,说不定离吃皇粮的日子不远了。所以,一时间能否入宣传队,标志着能不能进步,今后有无发展潜力,是不是妥妥的潜力股。每当有人能进宣传队,平时演出时脸上、嘴上涂上红红的东西,煞是好看,如众星捧月一般,那个骄傲得让人目空一切,一时间能否参加宣传队就成了先进与落后的分水岭。
宣传队平时参加文化学习,定时或不定时组织文艺排练,有打鼓队、秧歌队等。说是文艺宣传队,由于文化知识及人才所限,节目极其粗糙。然而,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很多年轻人心潮澎湃、激情似火。
记得余家祠堂,那里曾是整个大队文化娱乐中心,说是文化娱乐中心,其实什么也没有。这里没有电影院,也没有固定的舞台装饰,没有吃喝拉撒的地方,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厕所也没有,更别说什么酒吧、咖啡馆之类的地方。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说它是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偶尔县里组织来放放电影,或者大队及学校宣传队组织文艺演出,村民们偶尔来凑热闹而已。
因为余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在源村的中间所在,上、下村去那里比较容易接受。所以,一旦有娱乐活动,比如有电影放映或者文艺演出的话,非在余家祠堂莫属。当时余家祠堂外面有一个球场,说是球场,它仅有两个破烂不堪的篮球架,风一吹摇摇晃晃的。还有那个地坪也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应当是年久失修所致。
还有,祠堂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是附近的余村村民老人过世后,家里人在这里办酒招待客人,办丧事的一个地方。多年后,余村每户集资一定的资金,从余家出来的在外工作的人每人一千元以上。然后,这个祠堂在一些有心人的组织下,被整理得焕然一新,据说,里面还收集了爱心人士的捐赠善款公示,我们家三兄弟几个人都榜上有名呢。尔后,由原S县史志办主任余生、县公安局原党委副书记余剑等几个人组织编撰了一本余氏家谱,里面收集了整个S县余氏家族的一些发展近况,算是为余氏家族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一旦有县里的电影队来源村放映,消息在广播里就会早早地发出,人们像过节一样开心,因为没有什么娱乐,这个放映电影成了大家最开心的节目了。大家早早地在外面的地坪上放上一张凳子,晚上吃了晚饭就早早地来到这里,等待电影放映的那幸福的一刻。当时县里的电影放映员叫余贤桥,大家喜欢叫他乔老爷,估计就是那部喜剧《乔老爷上轿》上演后风靡一时,余桥被诸位大侠赐名乔老爷,成了一时奔走相告的喜剧大师。
乔老爷老家也是余村,在县电影公司做放映员,论起辈分还是我的本家叔叔。每每在放映时远远地见到他,心里顿时无比兴奋,原来我的本家叔叔还有这技术,而且还吃着皇粮。每天都有免费的电影看,这个铁饭碗好得简直不能再好了,等我长大了,也要当个放映员,看电影都不用一个子儿。
他虽然没有给我们送来光明,却让我们在这个贫乏的日子里增添了一丝丝生机。这人生有四幸,“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想当时我这远房叔叔给我们送来的也不亚于这样的“四大惊喜”吧。
每每到了放电影或者演出的时候,大队部最大的那位一号人物拿着话筒,在扩音机的帮助下,声音既洪亮又清脆。他老人家先轻咳几声,润润喉咙,表示他老人家今晚即将发表重要讲话。这时周围的人叽叽喳喳像一群麻雀说个不停,惹得老支书有些生气,他高声道:“大家请安静,请安静,今天我来说几句。”
听到老支书要说几句,大家依然没有安静下来,他们都知道老支书从来不乱骂人。即使他老人家到了最愤怒的时候,他也不会骂你一句脏话。所以,这时候大家还是你讲你的,我说我的,大家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老支书不得已让放映员乔老爷把声音调得最大,果然,老支书的声音在扩音机里盖过了老少爷们的唠嗑声。
老支书说:“各位父老乡亲,大家晚上好!今晚放映电影(演出),这是上级领导对我们大队一千八百多名群众的高度关心和重视……”在若干重复的几句口号中,这位大人终于结束了今晚他的重要讲话。于是,他宣布电影就要开始放映了,今晚电影是革命故事片《红灯记》。
一天晚上,这电影正在放映中,战斗正在打响,大家看得正津津有味。原来天上还是蓝蓝的夜空,地上突然刮起了风,转眼间电闪雷鸣,眼看就要下暴雨了。而电影的画面上还出现英勇的战士,手拿爆破筒勇敢地冲向了敌人,欲与敌人同归于尽。放映员乔老爷眼看暴风雨就要来临,来不及拿上话筒说话,立马把放映机关了。边收拾边喊着快走快走,暴风雨来了,那狼狈劲让人觉得十分扫兴。本来看着很来劲,却突然出现了意外情况,在一万个不愿意的意念中,我与余林跟着母亲往家里赶。
母亲一边急着走一边嚷着说:“早知道下雨就不来了。这鬼天气,说翻脸就翻脸,以后还是别来看戏了,以免受这个罪呢。”
一听以后不准来看电影了,我与余林就急了,我说:“娘,不是这样的,今天晚上是特殊情况。您看,这雨也不是下得很大,就是淋几下雨,我们兄弟身体棒着呢,不会感冒,更不会吃药打针呢。”
余林也跟着说:“是的呢,哥说得对,这点雨算得了什么?我们学生看看电影什么的,可以增长知识,长些见识。娘不是经常说我们兄弟俩见识少吗?这电影一年就那么几回,不来看真的很可惜,何况都是免费电影。如果我们连电影都来看不了,我们兄弟俩怎么增长见识啊?”
母亲说:“不是我不给你们兄弟俩来看电影,你们看这鬼天气说下雨就下雨,刚才还是好好的天气,一下子就变脸了。这雨如果再大一些,淋在你们身上痛在你们娘的心里,如果真感冒病了那就麻烦了。你们兄弟俩从小就是弱不禁风,如果病的话还不是我的事?你父亲一直在外工作,一周也就回家一两次,病了就是你娘受累。”
我对母亲说:“不会的,我们注意就是。何况每次都带着雨伞,不会淋湿身上的。学校有时候白天还组织到县电影院看电影,也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为了从小培养我们学生的爱国情怀。既然学校连那么远的地方也组织去观看,到了我们大队这么近的地方,反而不去接受教育,这样的话真说不过去。”
母亲没有什么文化,见我们兄弟俩说得一套一套的,而且句句在理,她只好不再说什么了。她知道在知识方面太亏欠自己了,尽管当时我们还是小学、初中水平,但在认知上她感觉明显说不过我们兄弟俩,只好默认我们行为。
母亲说电影还是要看,只要不被雨淋湿她就放心了。我们兄弟俩齐声道,不会不会,我们自己会保护自己的,母亲听后才有些放心。从此以后,母亲也默认我们在天气好的时候,晚上与众伙伴到苏东大队,还有鸭上坪村去看电影。
尤其是去仁村大队看电影,估计有十来里路远,而且是晚上去,母亲有些不放心我们兄弟俩出门。她再三嘱咐我们兄弟俩把电筒带上,同时一再叮嘱一定要与小伙伴在一起不要分开,而且要与年纪大一些的哥哥姐姐在一起,如此互相之间好有个照看。
她还说,出门在外尤其是晚上一定要注意安全。这一路上特别是去仁村有一段山路比较难走,稍不注意就会跌个鼻青脸肿的,还有夏天夜行注意不要踩到蛇。这千叮咛万嘱咐,似乎我们兄弟俩永远长不大,母亲一万个不放心。有时说多了,我在心里想母亲如此啰唆干吗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不过我始终没有说出来,我知道她心里全装着自己孩子的冷暖,我们兄弟俩在她眼里永远都是小屁孩。
母亲特别强调,出门在外一定要与人为善,千万不要与别人发生冲突,凡事与人为善,多说好话。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三句好话当钱使”,要学会赞美别人。告诫我们兄弟俩一定要记住,不要妄自尊大而自以为是,凡事不与人争高低,而在暗中积攒自己的本事才是硬道理。
她告诉我们,本来是去看电影娱乐的,如果与别人发生矛盾引起吵架之类的丑事,那就得不偿失。我们兄弟俩表态说知道,您就放一百二十个心吧。母亲道,放心是放心,知道我们兄弟俩本里本分的,不会惹是生非,但内心上仍然还是有些牵挂,这也许就是她这苦八字所注定的了。
我还跟父亲到苏村小学、仁村学校读过几年小学、初中。只不过去苏村小学这些年因为年龄太小,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没有什么印记了。不过印象中那个学校似乎是祠堂改成的学校,清代建筑式样。进大门有一个露天的百余平方的地方,设计的理念应当就是方便左右两边的房间光线照明。
进入大门的左边是厨房,两扇对开的大门相对称,出门则是一个露天简陋的球场。说是球场,它既没有用水泥之类的建筑材料装修、平整,由于缺乏资金,甚至连用最简单的沙子、石灰等建筑材料也没有使用过。由于无人管理,场地坑洼不平,下雨时满地是水塘,有人打趣说如果连下几天雨的话,这个球场就变成一个鱼塘了。
如此别说锻炼身体了,就是走起路来也得当心跌倒在泥塘里,场面有些让人心酸。这哪里是一个百年大计的学校,分明是临时收容所。可这就是70年代一个村级教育所在地,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一个近百名师生遨游知识海洋的宝库所在地。
学校的二楼则是非本地的老师临时住的小木楼,走起路来咚咚咚作响。特别是晚上住在这样的一个地方,阴森可怕。如果碰巧看了恐怖电影什么的,联想到这样一个恐怖地方,可想而知有多么后怕。
在这里的几年里,有时候在晚上特别是风大的晚上,更加难熬、更加胆战心惊。因为窗户都是用纸糊上的,大风一吹纸就被吹开了。风往里一灌那声音呜呜呜地响个不停,像一个吃人的怪兽在吼,又像一个丑陋的饿鬼在寒风中抱怨这主家对自已的不公,声音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极其刺耳和恐怖。
窗户的单边木框和教室的木门被吹风吹动,来回往墙上、木窗上砸。从破落的窗户和门缝里挤进的怪风呜呜声,伴随着嘭嘭嘭的撞击声,让人的心一次次悬在半空里。偶尔风一停,老鼠又来凑热闹,那个地方的老鼠特别肥,在楼梯间来回跳动,欢跑,吱吱吱地叫个不停,这更加让人不得安宁。它就像一个僵尸、一个索命鬼在楼梯间不停地来回游荡,把住在此处的老师们吓得惴惴不安。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白天一些胆子大的老师知道住在此处的老师怕鬼,可他们偏偏就喜欢谈论鬼的故事。一位老师说,在仁村小学往县城方向去的一个地方,离渡口小学不到三公里,公路在一座山下修建。靠开山劈开一条公路,公路的下方是一条宽度为百余米的河流,距此数百米有一个叫官村的村庄,据说有一年有三位姑娘在那个急湍的河里相约从公路上跳河自杀身亡,此后这三个女鬼专门在此寻路人去见阎王。
官村附近的河段中有一个大石头,山滩水流较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类似暗河的水流。自这三位姑娘相约自杀后,这里一直不太平,据说晚上过往的时候,人们要三五成群才会安全。否则,山上的女鬼会上山往下面的公路撒沙子,如果路人的身上被鬼撒的沙子撒在身上的话,那他将会交上霉运,如果没有高人指点迷津的话,十有八九要去见阎王。据说,有几位因为家里有急事而晚上被迫走官塘路段的夜路,在这里遇上了女鬼撒沙子,回家不久就生病一病不起,几个月后就相继一命归西。
听多了这样的鬼故事,在我的潜意识里就有了鬼的魔影了。晚上总是早早地关上门,生怕遇上鬼,不过,因为与父亲住在一个房间,感觉安全多了。但从此之后,感觉还是更加害怕鬼了。多年之后,凡是在电影或是电视中看到讲鬼的故事,我就立马换频道,我知道我这脆弱的心灵已经无法经受这样的惊吓了。
应该说,从小跟随父亲在外飘游的几年中我收获不小,每天都与老师们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精神与言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我从小就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产生了一些思考,我知道众生皆苦没有谁会来渡我,唯有自渡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佛说世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故众生皆苦。在这个苦难的世界里,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人生来就在罗马,而我就没有这个运气,只有靠自己艰难跋涉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靠自己的坚持与执着,靠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才可能拯救自己,才能真正成长和改变自己的苦难人生。
那些年,随着一年一年地长大,我渐渐学会了思考,思考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应该说干农活不是我的强项,记得跟着阿运、阿杨、阿能几个人偶尔上山砍柴,当时全靠在山上砍来的木柴,才能生火做饭。可去山上老半天,砍好的木柴怎么捆也捆不好,捆好后刚放在肩上拖行几步又散了架。这个活儿每每成了自己的硬伤,同伴们都拿此笑话我。农忙时,偶尔下田忙农活,不管怎么干也干不好。
我知道不是我不够努力,也不是我好高骛远,在干农活方面小伙伴们确实比我技高一筹,让我输得心服口服。我无数次问自己,怎么插秧割禾、上山挖地种菜这样看似简单的农活我却一窍不通,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也无法回答自己。
我不是不想做,只是做不来,这只怪自己没有别人那么聪慧。在干农活这个问题上,始终让我一筹莫展,我也恨自己无能,可却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自己,唉,随它去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总会有解决的办法,我自我安慰我从小有些受伤的心灵。
仁村学校还是值得回忆一番的。当时一并住校的老师还有余海、蒋林,班主任何明,部队复员回家。余老师是徐源人,还是本家兄弟,因为是同一辈的,自然比较亲切。蒋林当时还是代课老师,每天忙好自己的工作外,就是背政治、历史、地理,后来还考到了某师范,拿了代表跳出农家门的红本本,吃国家粮了。后来一直做到了县里的正处级位置。
这位仁兄很是努力,当时作为在学校从事后勤之类的杂务工作,享受民办老师待遇的他很是勤劳勇敢。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除完成手头上的工作之外,手上就拿了一本复习资料,不停地背诵、思考。他说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上类似师范之类的大中专,好出人头地,实现鲤鱼跳龙门的夙愿,彻底改变这“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窘迫日子,实现他人生的价值。当时自己虽然还不完全懂事,但被他的勇气和决心所感动,觉得自己也要做一个像蒋老师一样有追求、有事业心的男人。
一次我随手拿起他的资料,说:“蒋老师来来来,学生考一考你这老师如何?”他笑着成竹在胸地说:“好啊,随便你抽哪一题,我虽然不敢说100%正确,但我敢说答案八九不离十,答题的观点大致正确吧。”一测试,真厉害,题目没念完,答案就出来了,果然答得又快又好。真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他后来的成功,就源于他多年的持之以恒。
多年以来,我们既是师徒,又是亲兄弟,我到县司法机关参加工作后,我们一度又成了好兄弟。后来,他从教师队伍改行到了县教育局,再后来到了县某办当主任,尔后又到另一个单位任职。他的酒量惊人,不论农村酿的米酒还是高度酒,在他面前似乎都不是酒,每每把客人陪得东倒西歪而自己却面不改色心不跳。另一方面,他说话得体,知道分寸和点到为止,让人感觉恰好遇到十里桃花沐浴春风,让你不得不惊叹他的语言艺术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再后来,他从县某部常务副部长的职位上提拔为县领导。几年后又提拔为正处级领导,届满后又换了一个正处岗位,可以说功德圆满。他的人生有坎坷有歧途,不过,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从来没有半途而毁过。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坚持坚持再坚持。他要用他的诺言和行动来证实,真正的强者从来就是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他说,也许在你快顶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会儿就会看到明天的太阳,就会有枊暗花明又一村。
一直到今天,我们师徒感情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人生难得一知己,他是恩师也是兄弟,更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他现在已经退休了,每天带着孙子、孙女,其乐融融,也算得上一个成功人士了吧。
佛说,人人都是自顾不暇的泥菩萨,别指望谁能帮你渡过眼前这条河。家人不能为你撑一辈子伞,别人不可能扶你走上荣华富贵之路。所谓期盼出门遇贵人都是黄粱一梦,你不要幻想谁会渡你这一生,唯有自己强大才能成就你自己。扛着苦难穿行于世间,谁都渴望有山靠有人倚,与其期盼别人的救赎,不如奋勇向前不达目的誓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