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十二月的清晨,寒意凛冽,厚重的冬衣也难以完全阻挡那无孔不入的冷。
天空灰蒙蒙的,光秃的树枝在风中摇曳,空气干冷,吸一口便觉肺腑清凉,呼出的白气在眼前迅速消散。
温度计上红色的“8”字,无声地宣告着冬日的威力。
李毅飞下意识地紧了紧脖子上的围巾,半张脸埋进柔软的羊绒里,只露出一双沉静的眼眸。他的步伐稳健,走向师范附中——中央选调生笔试的考场。
门口已聚集了不少人,多是和他年纪相仿的毕业生或应届生。
有人三三两两低声交流,有人捧着资料争分夺秒地默读。空气里弥漫着紧张、期待和咖啡因混合的气息。
当他跨过警戒线时,几道带着探究甚至些许审视的目光短暂地落在他身上,又迅速移开。
原因不难理解:他身上那件剪裁合体、质地考究的深灰色羊绒大衣,在周围清一色的羽绒服和冲锋衣中,显得格外醒目。
他能想象那些无声的疑问:家境优渥,何必来挤这独木桥?体制内的条条框框,岂非自找约束?
李毅飞没有在意这些目光,径直走向考场教室。这些疑问于他,轻飘得不值分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他的路,深植于心,源于一段被他视为“过往经历”的深刻烙印。在那段经历里,他深刻体会过个体的渺小与无力,目睹过太多不公与倾轧。
他见过财富在权力面前的不堪一击,也听闻过才华在无形压力下的黯然消逝。那些无声的湮灭和希望的破碎,深深印刻在他的记忆中。
他比谁都清楚,在强大的力量面前,财富和名声的脆弱。某些时刻,一支笔便能轻易改写命运。那种无力感和绝望,是再优越的物质生活也无法填补的空洞。
正因体会过彻底的失去,他才更明白什么是值得守护和改变的。对他而言,重获学习的机会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为自己立下了三个目标。第一个:进入顶尖学府,重塑根基。这目标早已实现。凭借过往的阅历和今生的刻苦,他以优异成绩进入燕京大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积蓄力量。
第二个:利用对某些趋势的洞察,为国家规避或减轻一场重大灾害的影响。为此,他曾殚精竭虑。
那个牵动他心弦的年份,他倾尽全力撰写文章,试图发出预警。当得知国家确实因此加强了防范措施,他心中的重负才得以释然。
此刻,站在这中央选调生的考场外,吸入清冽的空气,他正全力以赴地奔向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目标:通过选拔,进入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实实在在地做些有益于民众的事。“
若不实现这第三目标,岂非辜负了这世机遇?”这个念头带着决绝,时常叩击他的心。
体制的复杂、条框的约束、等级的森严,他心知肚明。但他更清楚,正是这套体系维系着庞大国家的运转。
它并非完美无缺,但也因此更需要正直、有能力、有担当的人去参与、去完善。“世界总有需要修补之处。”他默念。他愿意成为那个修补者,哪怕穷尽一生,也只能修补小小一隅。
李毅飞为自己设定的方向无比清晰:无论未来身处何种岗位,职位高低,只要在能力范围之内,必当竭尽全力,无愧于心。
他要对得起脚下的土地,对得起燕京大学的培养,更要对得起自己心中那份“为国为民”的庄重承诺。
他早已想透:未来的路,他绝不会因职位不高而后悔,只会因辜负了职责和信任而抱憾终生。这份觉悟,是经历风雨后淬炼出的坚定内核。
“叮铃铃——”预备铃声响起,划破了走廊的嘈杂。考生们鱼贯而入,寻找座位。李毅飞的位置靠窗。
他安静坐下,将准考证和身份证整齐摆放在桌角右上角。窗外依旧是灰蒙蒙的天。教室里暖气充足,驱散了寒意,却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
多数考生坐下后立刻又捧起资料,嘴唇无声翕动,做着最后的努力。能坐在这里的,都是各校的佼佼者,承载着期望与抱负。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味和紧绷的寂静。
李毅飞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一张张年轻专注、甚至带着焦虑的脸庞。他的心态异常平稳,带着一丝审视。
他在想:“这满屋的考生,最终会有多少人能真正进入部委?又有多少人会走向省市基层?在漫长岁月和复杂环境的考验下,最终还能有多少人,记得今日的抱负,成为真正为民服务的公仆?
又有多少,会逐渐迷失方向?”过往的见闻和现实的逻辑告诉他,答案往往不乐观。权力,是熔炉,也是考验。
监考老师神情严肃地分发试卷。当带着油墨清香的试卷和答题卡落在李毅飞手中时,他的心跳平稳。
他快速浏览行测题目。题型完全在意料之中。数量关系、言语理解、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这些题目,在经历了系统高强度训练和开阔视野的加持后,对他而言已相当熟悉。
尤其是涉及最新政策、时事热点、科技前沿的常识题,更是轻松。他嘴角微动:稳了。
他并不急于下笔,而是沉住气,花了五分钟再次通览整卷,在脑中构建清晰的脉络图。
随后,他才拿起削尖的2B铅笔,沉稳地填涂答题卡。速度很快,落笔却极稳,每一个选项都被精准涂满。
逻辑题,题干读完答案便清晰浮现;资料题,复杂图表瞬间被拆解,心算高效。时间在他流畅的书写下仿佛也变得顺从。
行测结束,短暂午休后迎来重头戏——申论。拿到申论试卷,李毅飞习惯性地深吸一口气,目光快速扫过材料主题和题目要求。
材料聚焦“基层治理创新与社会活力激发”,要求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并撰写议论文。“不难。”他心想。对他而言,甚至可称得心应手。
这两年,他笔耕不辍,行政类文章写了无数。从政策分析到讲话稿,从时事评论到理论探讨,他研读了海量政策文件和优秀范文,坚持每周至少完成一篇高质量习作。
他深知申论考查的核心:思维的深度、对国策的理解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他刻意训练积累的底气。他的行政写作水平,已足以媲美机关里的资深人士。
审题是关键。当许多考生还在逐字研读材料时,李毅飞凭借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对政策的精准把握,已迅速抓住核心矛盾:基层政府“大包大揽”与社会力量“活力不足”之间的结构性错位。
对策框架也在脑中成型:政府转变职能、激活社会力量、筑牢法治保障、创新治理工具。
思路清晰后,他拿起黑色签字笔,笔尖落在答题纸上,发出沙沙轻响。字迹端正清秀。
分析问题部分,条理分明,直指要害,既点出“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现象,更剖析了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和观念问题。
提出对策部分,层层递进,既有宏观政策指引,又有具体操作路径,还融入了前瞻思考。每一句都紧扣材料又有所升华,展现理论素养和责任感。
最后的议论文,他成竹在胸。标题切中核心:《放管结合,激发社会治理“源头活水”》。开篇点题,引用经典论述,阐明社会治理创新的紧迫性。
主体部分,围绕“放”、“管”、“服”展开论述。他巧妙运用材料案例,并引入自己了解的现实样本,使论证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说服力强。
结尾处,他呼应内心想法:“社会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
政府需善做‘减法’,勇于放权;善做‘加法’,精于服务;更要善做‘乘法’,激发社会活力。
唯有如此,才能汇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力量,不断提升治理效能,让‘源头活水’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行文逻辑严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思考与责任感。
笔尖持续沙沙作响。当周围考生还在苦思时,李毅飞已流畅完成初稿。
他没有松懈,利用剩余时间精细打磨:推敲用词、调整衔接、确保论点论据坚实。他特别注意关键政治表述的准确性,避免任何歧义。
同时,他放缓书写速度,力求字迹工整美观——整洁的卷面同样是竞争力。
时间在专注中流逝。窗外的天色依旧阴沉,教室内灯光下是一张张或奋笔疾书或凝神思索的面孔。
李毅飞完成最后一次通读,轻轻搁笔。他没有像部分考生那样如释重负地张望,更没有提前交卷的念头。
他只是端正坐着,腰背挺直,目光沉静地落在面前那份书写工整、内容详实的答卷上。墨迹已干,如同他此刻的心境——沉稳,笃定。
一天的考试结束。行测和申论,他都自信发挥出色。但他始终保持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提前交卷?这与他心目中“公务员”应有的形象不符。
年轻不是浮躁的理由,沉稳才是赢得信任的基础。在这通往体制的门槛前,展现出这份耐心与克制,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他已准备好,不仅拥有学识,更具备了应有的心态。
走出考场大楼,寒风立刻裹挟上来。李毅飞却感到心中一片澄澈的暖意。考试结果,他并不担忧。
以如此扎实充分的准备,他确信自己必然在学校推荐人选之列。这不是自负,而是过往每一步扎实积累的必然。从踏入燕京大学起,目标清晰,步履坚定。
优异的学业、突出的社会实践、良好的综合表现,加上今日考场上的出色发挥……这一切,都为他铺就了一条水到渠成的道路。
他下意识地再次紧了紧大衣领口,将下巴埋进温暖的羊绒里,汇入散场的人流。
首都华灯初上,为冬日的暮色染上暖黄,车流在马路上汇成灯河。
李毅飞抬起头,望向深邃的夜空。星辰尚未点亮,如同他心中那些尚未抵达却必将奔赴的远方。路,还很长。但这第一步,他已走得无比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