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从1984开始的淘金生涯 > 第6章 启程

第6章 启程

    一天的时间,就在围着火炉的闲聊和丰盛的两餐中度过。

    接下来的日子,周景明哪里都没有去,想替父亲摆渡一段日子,让他也能在家多烤烤火,免得一双老寒腿难受。

    周德同还是不太放心,准备先跟上一天看看情况再说。

    他领着周景明踩着青石板台阶往渡口边走时,鞋跟与石阶相叩,嗒嗒的节奏混着河水的呜咽,成了渡口特有的晨曲。

    枯水期的河床上布满犬牙交错的石头,周德同扛着船篙,却走得很稳健。

    待走到泊船的柳树林,他会先蹲下身,用布满老茧的手掌抚摸系在歪脖子柳树上的缆绳,仿佛在问候一位老友,然后才解开浸透河水的麻绳绳结,木船便像只被唤醒的水鸟,轻轻摇晃着身子,准备踏上新的航程。

    早上和傍晚是最忙碌的。

    眼下学生放了寒假,不然,那几十个学生,每天上学、放学,过河时的接送,就得来回几趟。

    但现在也不清闲,村民有不少人得赶到镇上,去售卖一些自家的产出,换些钱补贴家用,或是到镇上买一些生活用品。

    因此,清晨的船舱里,总是堆满了竹筐装的青菜、陶罐盛着的豆瓣酱、荷叶包着的叶儿粑,还有积攒多日,用稻草在提篮里小心系着的鸡蛋、鸭蛋……

    回来的时候,更多的是油盐酱醋。

    当然了,需要用木船运过去的东西,不会很重,量大的时候,村民会选择往上游多走七八里地,过一座架在江上的老石桥。

    还有就是到了大雨天,河面涨水,水流太急,浪头大,他们要出行,也会选择走老石桥。

    周德同每天总是起得很早,天黑了才会结束一天的摆渡。

    船只在渡口上准备好,等了没多长时间,就有村民赶到渡口。

    昨天就有不少人看到周景明了,他回来的消息,已经在村里传开,不少人经过渡口的时候,会专门到家门口寒暄询问,就即使没有看到周景明,同周德同说话的时候,声音也会故意提高一些。

    工农兵大学毕业,而且有正式工作,一个月能拿五六十块的工资,在乡下,绝对是有身份地位的人。

    一天到晚,周德同脸上的笑,就没怎么停过。

    今天看到周景明接过船篙,替周德同摆渡,一个个没少打趣。

    “哟,大学生来撑船,得不得行哦?”

    “这种事情,怕是没有笔杆子好耍!”

    “今天有得吹咯,大学生亲自撑船,有几个有过这种待遇!”

    “景明,你不是搞地质勘探的吗,也来我们这边好好勘探勘探,看能不能找出点宝贝来。”

    “没记错的话,有二十六岁,该说媳妇咯。得空到我家耍,玉芝也在家里……”

    “正好你回来了,我家明天杀年猪,记得晚上过来吃杀猪饭……”

    接连不断地话语,让周景明有些应接不暇,但还是尽可能地应付着,该说好话说好话,该拒绝的也好好找个理由,能开玩笑的,也跟着耍一下嘴皮子。

    忙碌了一个多小时,要送走的人送得差不多了,周德同将周景明手中的船篙接过去:“忙出一身汗,鞋子也弄湿了,你休息一会儿,换我来撑过去!”

    这次,周景明没有拒绝,将船篙递给父亲。

    周德同握篙的手呈古铜色,指节粗大如同老树根,掌纹里嵌着永远洗不净的河泥。

    周景明的记忆中,小时候,兄妹俩无事,随着父亲乘船玩耍,当船行至中流,父亲会把竹篙横在肩上,让兄妹俩看水面下穿梭的鱼群,银鳞在阳光里闪烁,像洒在水中的一把碎钻。

    可惜,今天依然没有阳光,飘着蒙蒙细雨,连带着河水也变得昏暗,看不了水下的东西。

    但他还记得,父亲撑船的时候还总爱哼川剧,沙哑的嗓音,混着竹篙破水的声响,在河面上荡起层层涟漪。

    周景明坐在船里,笑盈盈地看着父亲:“爸,你不唱一段?”

    周德同摇头:“那有啥好唱的?”

    周景明坚持:“想听……”

    周德同忽然不自然起来,更多的是不好意思:“我怎么觉得,你这次回来,跟以前有些不一样了?说的话容易让人起鸡皮疙瘩,你是不是有什么事儿瞒着我们?”

    周景明催促:“我能有什么事儿……唱嘛,真的想听!”

    周德同犹豫了一下,咳嗽了两声,又调整了下情绪,还是扯开嗓子唱了起来:“最爱西湖三月天,斜风细雨送游船……”

    这是川剧《白蛇传》里的渔歌,还是熟悉的川音,熟悉的蜀韵。

    临近过年的时候,周景明叫上周星瑶和刘建峰,专门往江阳城里走了一趟,去备年货,给双亲和妹妹、妹夫,从头到脚都换上一身。

    另外,他还专门在百货商店花了三百三十五元,买了台上海L2400收录机,还买了几盘川剧磁带和山歌磁带。

    当看到这台盒式收录机的时候,周德同和沈凤琴,都朝着周景明直瞪眼。

    那眼神里只有一句话:哪有你这么花钱的?一点都不知道省,买这么个玩意儿,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

    不过,当周景明给收录机插上电,装入磁带,按下播放键的时候,老两口眼神就缓和下来了。

    他只想自己不在的时候,也能让双亲有解闷的物件。

    钱重要吗?重要!

    但用完可以再挣,能挣更多,在这久违的亲情面前,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于是,这个枯燥的渡口旁,那间老屋里,时时响起因电力不足而变得拖声拖气的别扭调调。

    春节的时候,小镇上很热闹,但那似乎是跟摆渡人家没多少关系的节日,因为往来镇上的人很多,也就没了闲暇去凑热闹,但家里围炉的那一桌丰盛的火锅,却足以弥补一切。

    时间就在日复一日的摆渡中快速度过,转眼到了三月三号傍晚,周景明把周星瑶和刘建峰都给叫到家里来,好好张罗了一桌饭菜。

    等到吃饱喝足,周景明自己留了几百块钱,除了这段时间的花销,他还余下一千五百多块,给双亲留了八百,剩下的交给妹妹花瑶:“我不在家的时候,就得靠你们照顾爸妈了,你也知道,爸妈舍不得花钱,你们需要用到就用,平日里看着爸妈有什么需要的,像是身体不舒服之类,就用这钱帮他们一下……收好!”

    周星瑶看着放到自己面前的那一沓大团结:“哥,你这是要回去了吗?”

    “该走了,再不走,村里人都以为我丢了工作,准备在这里守着葫芦嘴渡口过日子了,连爸妈都有些怀疑了!”

    周景明接着拿出那个薄薄的雕花金镯:“你结婚的时候,我没能回来,也没有给你准备什么,这个金镯子,现在也能值千多块钱,你收好,当是哥送给你的结婚礼物,等你们有了孩子,我再给你们准备点别的东西。

    记住了,这东西别真戴着,放在家里好好保管着,别让人看见了,会遭人惦记的。”

    “你哪来的金镯子?”

    “别忘了,你哥是干啥的,就是找金找银找各种矿石的,弄这么点东西,那还不简单。”

    周德同有些担心:“儿子,违法乱纪的事情,可不能做。”

    “你儿子我,是那种人吗?肯定没问题。”

    周景明拍着胸脯说话,打消几人的疑虑,心里却在说:这次出去,就是当个逆子了……

    “留着照顾爸妈的钱我收着,但这金镯子我不能要,你留着给未来的嫂子!”

    周星瑶还是有些不敢收。

    “这不用你操心,听话!”

    周景明不由分说地将金镯塞到她兜里,又细细交代了一些细节,送他们离开后,这才安心上楼睡觉。

    明天三月四号,龙抬头,正是好日子,希望这一趟,有个好的开始。

    隔天早上,吃了母亲早早起床煮的汤圆,周景明乘着父亲的老木船到了对岸,辞别双亲后,顺着那条杂草上满是细密露珠的小路,再次来到泡桐树下,等着前往江阳的班车,他心里很沉静:“阿勒泰,我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