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组建一个多大规模的团队?初期需要投入多少资源?对于这些具体执行层面的问题,你有过初步的估算吗?”
陆阳提出这个问题,意在考察林渊的另一项关键素质。
作为未来手机操作系统研发部门的负责人,不仅要有战略上的高度,还要有将战略分解为可执行步骤的项目管理能力和现实感。
他招募的是负责一个核心部门的领军人物,而不仅仅是一位首席科学家。
这个人必须对“实现梦想”所需要的代价有清醒的认知,并能承担起将技术愿景转化为商业产品的全部责任。
如果只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却缺乏落地执行的规划能力,那么再好的想法也终将是空中楼阁。
这场面试,进入了更深入、也更关键的环节。
林渊听到陆阳提出的关于时间和资源的问题,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略微沉吟片刻,随后反问道:
“陆总,我想确认一个关键前提,您是否计划进军手机硬件行业,生产自有品牌的手机?”
陆阳听到这个切中要害的问题,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点了点头,坦诚相告:
“没错,我们确实有这个战略规划。事实上,今天下午,我们还安排了一位资深的硬件专家前来面试,就是为了筹备自主手机业务。”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林渊的脸上露出了了然的神情,他接着之前的问题,条理清晰地分析道:
“陆总,这样一来,事情就清晰多了。开发一款操作系统,除了核心功能的研发,与硬件底层的适配和优化 占据了极大的工作量。”
“如果我们只需要专注于适配我们自己设计的手机硬件,那么工作量将大大减少,因为我们可以实现芯片、传感器、显示屏等关键元器件的标准化和深度定制,从源头上解决兼容性问题。”
他话锋一转,语气依然谨慎而务实:
“不过,即便如此,开发一款成熟可用的手机操作系统,依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人力投入。”
“如果公司能够提供充足的人员和资源保障,我初步预估,大概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可以完成核心系统的开发以及与首批自有手机的深度适配工作。”
“完成适配后,系统便可以搭载在手机上进行测试并准备上市。”
陆阳认真地听着,微微颔首。
一到两年的开发周期,在他的预期范围之内,完全可以接受。
他深知,当前这个时间点,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还处于蛮荒时代,功能相对简单,正是入局的最佳时机。
若等到几年后生态系统变得复杂,开发难度和成本将呈指数级增长。
“我明白了。”陆阳继续深入问道。
“那么,在你看来,所谓充足的人手,具体需要多大的团队规模?”
林渊显然对此有过深思熟虑,他很快回答道:
“陆总,要保证开发进度和质量,我认为至少需要一支300到50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
“这涵盖了内核、驱动、框架、应用、测试等所有关键环节。”
“当然,在项目初期,我们可以先搭建一个百人左右的核心团队启动项目,再逐步扩张。”
听到这个数字,陆阳神色平静,无论是时间还是人力投入,都在他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也符合此类项目的常规规模。
问到这里,陆阳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他站起身,走向林渊,主动伸出手,脸上露出诚挚的笑容:
“林先生,你的专业能力和宏观思路我非常欣赏。我正式邀请你加入我们,由你全面负责即将成立的手机操作系统研发部门。”
“至于薪酬方面,我们可以在你目前谷歌收入的基础上,上调20%。你看如何?”
林渊听到陆阳如此干脆的录用决定和优厚的条件,眼中顿时闪过惊喜和激动。
他立刻起身,双手紧紧握住陆阳的手,语气坚定地回应道:
“陆总,非常感谢您的信任!我愿意加入,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负所托!”
至此,一位未来技术蓝图的核心架构师,被陆阳成功招致麾下。
下午,陆阳面试了来自摩托罗拉的资深硬件工程师李奕。
面试过程非常顺利,李奕展现出的扎实技术功底、对硬件产业链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都让陆阳十分满意。
在确认李奕同样愿意加入团队后,陆阳心中关于手机产业的宏图,终于奠定了最关键的两块基石。
软件系统与硬件设计的领军人物均已到位。
当然,林渊和李奕的职责目前还是有着较大差异的。
林渊将作为首席软件架构师,全面负责手机操作系统的研发团队搭建与核心技术攻关。
而李奕的首要任务,则是凭借其在硬件领域的深厚人脉与经验,为陆阳系统地考察并评估当前的手机硬件产业链。
陆阳的规划深远,他并不急于立刻推出成品手机,而是打算先期战略性投资或入股一批关键的硬件供应商,如屏幕、芯片、摄像头模组等领域有潜力的公司。
这样做,不仅能确保未来自家手机获得最优质、最稳定的核心元器件供应,更能通过资本纽带与这些上游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同盟,形成强大的供应链壁垒。
在陆阳看来,现在就仓促启动整机设计制造为时过早。
他计划在大约一年后,待操作系统研发初具雏形、硬件供应链布局初步完成、且智能手机的周边生态更为成熟之时,再正式组建团队,启动第一款手机的设计。
这将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第一款手机必须做好,做到当时的极限,只要这样才能够给用户打下一个印象,那就是他们的手机就最优秀的。
不然的话,一旦第一印象差了,想要在提升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