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案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彼得·蒂尔心中激起涟漪。
作为一个专业投资机构,创始人基金通常不会将过多资金过度集中于单一项目,以分散风险。
但陆阳的提议巧妙地绕开了这个限制:
对彼得·蒂尔而言,他无需动用自己的核心基金去直接增持FaCebOOk,避免过度集中风险。
而他提供了资金给陆阳参与FaCebOOk融资,相当于再次布局了FaCebOOk。
最关键的是,陆阳用YOUTUbe的股权作为抵押物!
如果FaCebOOk发展顺利,陆阳成功退出,创始人基金收回资金并获得利息。
如果FaCebOOk失败,陆阳无法偿还,那么这部分极具价值且由红杉背书的YOUTUbe股权将落入创始人基金手中!
这相当于为这笔贷款加上了价值不菲的保险。
而且有着陆阳这笔资金在,接下来FaCebOOk的融资谈判将会顺利不少。
对陆阳来说,他撬动了YOUTUbe现有股权的价值,获得了宝贵的现金流,得以抓住投资FaCebOOk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而且他还保留了YOUTUbe股权的长期收益权。
而有着创始人基金这条内部渠道,他成功投资FaCebOOk的几率也将大大增加。
彼得·蒂尔听完陆阳的提议,眼中精光一闪。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确实给他提供了一个新颖且极具吸引力的思路。
他迅速评估着这个方案的价值。
目前FaCebOOk的B轮融资确实已经开始接触潜在投资人,但尚未最终敲定。
与YOUTUbe深陷版权诉讼泥潭不同,FaCebOOk的商业模式相对清晰,社交网络的属性使其对投资人的背景要求不那么苛刻。
有钱,且是“聪明钱”即可,对是否拥有对抗巨头的特定资源并不强求。
陆阳显然符合“有钱”这个条件,而且态度积极。
“陆先生,”彼得·蒂尔身体微微前倾,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我必须承认,你的提议非常有说服力。”
“原则上,我可以接受这个方案。”他顿了顿,竖起两根手指,语气转为商人的精明,“但有两个条件:”
“第一,你通过抵押从我这里获得的资金,必须且只能用于投资FaCebOOk的B轮融资。资金用途受到严格监控,不得挪作他用。”
这是确保资金流向符合他间接布局FaCebOOk意图的核心。
“第二,”他注视着陆阳,“我需要10%的年化利率作为这笔贷款的风险补偿。”
10%的年利率,在2005年的美国市场,尤其是面向有优质抵押物的借贷,确实偏高,接近高利贷的边缘。
但陆阳心知肚明,自己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原因很简单:他手中YOUTUbe的股权,在传统银行眼中属于高风险资产。
一家尚未盈利、面临巨额诉讼的初创公司股份。
银行即使肯接受抵押,给出的估值也会极其保守,远低于红杉认可的2亿美元,能贷出的金额将大打折扣,根本无法满足他投资FaCebOOk所需的资金量。
而彼得·蒂尔不同。他深度理解YOUTUbe的价值,认可红杉的背书,更关键的是,他作为FaCebOOk的天使投资人,本身就希望看到有实力的新资金入场支持FaCebOOk发展。
他是极少数既能给YOUTUbe股权合理定价,又乐见陆阳投资FaCebOOk的人。陆阳找不到比他更完美的“金主”。
“彼得先生,这两个条件,我都可以接受。”陆阳几乎没有犹豫,果断应承下来。
10%的年息确实不低,但如果这笔钱是用来撬动FaCebOOk这个未来万亿帝国的大门,那这点成本简直微不足道。
FaCebOOk能带来的潜在回报,何止十倍百倍?
更何况,陆阳清晰地知道,距离YOUTUbe被谷歌天价收购已不远。这笔抵押贷款大概率能在短期内就还清,实际支付的利息有限。
即便出现意外,以他手中掌握的其他资源,两年内偿还这笔贷款也并非难事。
“很好,陆先生,那我们一言为定。”
彼得·蒂尔露出满意的笑容,伸出手与陆阳重重一握。
“FaCebOOk的B轮融资流程已经启动,我们正在与几家意向方进行初步接触,正式的融资谈判预计在一到两周内开始。”
彼得·蒂尔告知了具体时间表,“陆先生,你还会在美国停留多久?”
陆阳略一思索,改变了原计划:
“原本我打算在YOUTUbe融资结束后就返回中国。但现在既然要参与FaCebOOk的融资,我可以在美国多待两周左右。”
“那正合适。”彼得·蒂尔点头,“我会在融资谈判正式启动前通知你。”
“关于抵押物的价。”
彼得·蒂尔主动提及关键点,“我认可红杉资本对YOUTUbe的最新估值,2亿美元。因此,你持有的27%股权,在我这里最高可以抵押获得5400万美元的贷款额度。”
“这笔资金,足够你在FaCebOOk的B轮融资中占据一席之地了。”
“很公平,彼得先生,我认可这个评估和额度。”
陆阳对这个价格非常满意,爽快地接受了。
离开创始人基金总部,陆阳感觉完成了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