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孤岛点灯人 > 第一卷 第67章 新茶

第一卷 第67章 新茶

    他知道,在这个圈子里,学历只是入场券,能力只是门槛,真正决定你高度的,是“圈子”、“资源”和“背景”。

    他没有背景。

    买房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他忽然明白,张总不是“会做人”,而是“懂规则”。

    张总知道怎么安排接待,他知道怎么说话让人舒服,他知道怎么在饭局上让对方放松警惕,也知道怎么在关键时候“不经意”地透露一些信息,让你意识到差距,让你心甘情愿地配合。

    这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阶级壁垒”。

    想着想着他睡着了,因为绵羊数到了九十九,小时候余磊就是这样睡觉的。

    从六岁开始,他就一个人玩,一个人睡,累了吃几口爷爷奶奶留下来的饭。

    一锅米饭,可以吃一天。因为爷爷要去镇里卖东西,奶奶要种地。

    小时候,有玩伴,余磊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快乐。

    除了偶尔吵架被人家说了几句没有爹妈的孩子,可是他晓得自己的父亲是为了村里死的,他是为了接上电,为了不让人路过的地方触电。

    父亲是英雄,余磊始终这么认为,而母亲…他哽咽了…不晓得…

    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成经理和张总准时出现在设计院会议室,开始一天的项目对接。

    余磊将整理好的资料放在成经理的桌子上,茶水什么的都是对方准备的。

    正前方,中央,惯例就是投影+PPt,左边摆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U盘,话筒。

    大领导都坐在中间,余磊他们坐在对着门的一边,应该是北面。

    这是客人上座的意思,或者称“贵宾”。

    华东院这边团队来了八个,张总做中央,两边都是分项设计负责人。

    余磊被安排坐在成经理旁边,设计有个新来的小姑娘坐在后排角落,负责记录会议内容。

    成经理也暗示余磊做笔记,一边记一边听,渐渐发现,这项目其实并不复杂,技术层面的问题不大,核心在于“沟通”和“协调”。

    张总很会讲话,每句话都掷地有声,却又留有余地。

    他对成经理非常尊重,甚至有些“讨好”的意味,因为成经理背后代表的是“项目投资方”,而张总的单位是“执行方”。

    但余磊发现,张总并不卑微,而是“有分寸地合作”,既表现出专业性,又不失主动性。

    甚至在供图和人员费用方面,设计院都占了上风,因为这些集团领导都摸过底,在燃煤电厂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上,华东电力设计院是垄断的。

    而且是唯一家有工程案例的,其他竞争的电力院都是纸上谈兵,PPt画的再好,价格再优惠。

    你是领导,你敢用?

    早已出问题了么?而且央企省了钱又不是自己的,出了问题可是自己的。

    华东院有业绩,为什么有业绩的你不用?而用一些没有业绩的,后面一旦出问题,一大堆帽子能给你扣在头上。

    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中间张总接了个电话,语气轻松:“嗯,好,我会下给你那边打过去。”

    余磊的心又是一紧。

    他终于明白,那六十万,只是张总生活中的一个“支出项”,甚至可能只是女儿日常开销中的一小部分。

    他开始思考,自己未来会不会也像张总这样?

    会不会有一天也能轻松地说出“六十万只是小事”这样的话?

    他不敢想,甚至不敢肯定。

    人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每个青年都有无限可能,大山深处也一样,但是你说六十万是个小数目,很显然在这个蓝色星球上,概率不高。

    突破阶层是非常困难的。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大命靠天,除非天选之子,你要突破阶层很难,而且输不起,步步惊心。

    “老演员”。

    余磊只知道,如果想往上走,就必须学会“说话的艺术”、“交际的技巧”、“信息的处理能力”,甚至要学会“包装自己”。

    他想起昨天司机说的那些话:土著内配、资产保护、无欲无求的生活状态。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了解真正的“上海人”。

    在这座城市,有人靠努力上位,有人靠资源积累,有人靠家族传承。而他,只是一个“外来者”,一个“打工人”,一个北海电厂工地里打杂的“小透明”。

    但他不甘心。

    在这里,让人有种向上的欲望,不想输,不想被看不起的欲望。

    他想往上走。

    金庸说过: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不是无人机的大疆。

    余磊想有一天,也能坐在这张桌子的主位上,谈笑风生,谈钱色不变。

    迷迷糊糊,昏昏欲睡的听了两个小时会。其实,就是谈生意,各种勾心斗角、套路、利益算计。

    双方笑眯眯的握手,达成一致。

    成经理还是老谋深算的,这就是屁股在正科级位置上坐久了的道行。

    争名夺利,上位,当官也是一种磨练,一种道。

    会议结束后,张总请他们去喝茶。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附近一家茶馆,环境幽静,服务周到。

    余磊看着张总泡茶的动作,一招一式,稳中带柔,像极了他在工地泡茶的工头,但气质却完全不同。

    “绿茶,正宗的西湖龙井。”

    “好茶,这刚新茶就是不一样。”

    新茶?

    余磊觉得莫名其妙,这时间哪来什么新茶,不都是陈茶?

    他一抬头,发现一个大棒子“张总”在看自己,说实话张总的容貌长的像一个人,让他想起了“玻璃大王”。

    这一颦一笑的。

    张总仿佛看穿了他内心的躁动,好像在说:“你刚来,先学学怎么做人,再学怎么做事。”

    余磊一怔,随即点头。

    他知道,这顿饭、这顿茶、这场接待,其实都是“教课”。

    张总不是在招待他们,而是在“展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处世哲学、一种“阶层”的门槛。

    他明白了,上海的夜,不只是温柔,更是冷酷;上海的灯,不只是亮堂,更是耀眼;上海的人,不只是精致,更是复杂。

    原来出了电厂圈子,这才是混社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