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一只蚂蚁”市场周边的繁荣,终究只是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一片孤岛。
对于整个庞大的苏联而言。
震荡、变动、骚乱,以及持续不断的物资短缺.
才是1991年这个春天,最真实、最普遍的常态。
苏联都沉浸在一片喧嚣与吵闹之中。
报纸上充斥着各种争论,电视里是政治家们激昂的演说,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着国家的未来。
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
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都隐约意识到,这个横跨欧亚的庞大联合体,已经走到了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
一个处理不慎,昔日牢不可破的联盟,便可能面临分崩离析的威胁。
正是在这种日益紧张和迷茫的社会氛围下,戈氏决定举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全民公投。
试图用人民的意志来决定联盟的未来,想要看一下全国人民是否同意继续保留苏联。
于是,在1991年3月17日,苏联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全民公投拉开帷幕。
然而,这次公投从一开始就蒙上了裂痕的阴影。
全苏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中,仅有九个参与投票。
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这五国明确抵制了公投。
格鲁吉亚独立倾向昭然若揭,波罗的海三国更是离心似箭,若他们参与,结果必然是否决。
即便在参与投票的共和国内,也远未做到“全民”。
最终,全苏约有1.85亿公民参与了投票,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
尽管如此,这次公投的影响依旧巨大,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苏联民意的风向标。
或许外界会猜测,在经历了如此多的动荡和困顿后,人民会选择抛弃这个旧联盟。
但最终公布的结果却出乎许多国际观察家的预料。
最终,76.4%的投票者赞同保留苏联,反对者仅为 21.7%,另有少量无效票。
这个数字清晰地表明,绝大多数参与投票的苏联公民。
内心深处仍然认可这个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联盟,仍然希望它能渡过难关,继续存在。
这一结果的出现有其内在逻辑。
俄、乌、白这斯拉夫三巨头的态度举足轻重,而其中除了乌克兰内部意见纷纭、摇摆不定外。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主流民意仍是维系联盟。
中亚五个斯坦共和国经济相对落后,长期依赖中央财政输血,留在联盟内好处显而易见,自然成为联盟的坚定支持者。
因此,参与投票的这些共和国,其主流民意本就是倾向于“保留”。
更重要的是,许多普通民众虽然对现状不满,但他们仍然相信,苏联作为能与美国抗衡半个世纪的超级大国。
其根基并未动摇。
虽然苏联暂时出现问题,有些加盟国利益受损。
不过一旦解决这些问题,对各加盟国的发展还是有利的。
因此大家还是觉得能通过内部改革解决苏联的问题,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再要一定的时间,所有问题都能处理好。
不管怎么说,这次全民公投之后,苏联内部反对声音相对小了。
各加盟共和国都表现出愿意与中央重新坐下来协商,共同寻找解决问题出路的意向。
一种“或许还能挽救”的微弱希望,在混乱中悄然滋生。
正是在这种微妙而复杂的社会氛围下,一家民营银行的开业剪彩仪式,吸引了远超寻常的关注。
若在平时,一家新银行的成立在莫斯科或许算不得什么大新闻。
但这一次,因为这家银行的主人,因为出席典礼的来宾阵容。
让这场原本普通的商业活动,变得极不普通。
无数莫斯科民众对此翘首以盼,无数媒体记者纷至沓来,只为捕捉到这这颇具象征意义的时刻。
因为,四月一日这一天,是远东国际银行,在十国银行街正式面世的日子。
秦远,这个如今在莫斯科乃至整个苏联都极具知名度的中国人,站在了所有人的视线焦点之下。
他的身后,是数百顶各界送来的贺喜花篮,层层迭迭,几乎淹没了银行门口。
他的前方,是无数闪烁的相机镜头和翘首以盼的记者。
作为整个苏联最具知名度的中国人。
他是宣布投资十五亿美元与伏尔加汽车厂合资造车的“狂人”。
他是掌控着日益繁华的“切尔基佐沃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莫斯科部分物资流通的“能人”。
他是在苏联这片土地上,以中国人身份创下如此庞大家业的“异数”。
如果做出这一切的是欧美或本地富豪,或许还不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好奇。
但正因为他来自中国。
这个与苏联关系复杂、被许多苏联人视为“落后”的邻国。
才使得他的一切成就都充满了戏剧性和话题性。
人们难以想象,他究竟付出了何等努力,才能在这片异国他乡站稳脚跟。
并建立起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
而现在,这个中国人,要在莫斯科成立第一家“中国银行”了。
如此具有传播度吸引眼球的新闻,他们又怎么可能错过。
然而,记者们很快发现,今天的新闻焦点,远不止秦远一人。
随着典礼时间临近,送来的花篮规格越来越高,上面标注的名字也一个比一个惊人。
莫斯科市政府的要员、工商界的名流巨贾纷纷亲自到场祝贺,场面之盛大,堪比重要政治活动。
而令人惊讶地,就连作为竞争对手的几家西方银行都派了人过来送上花篮。
有眼尖的记者,甚至看到花旗银行和摩根银行德意志银行在莫斯科的行长都亲自过来了。
而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的,是莫斯科市长塔塔夫与副市长卢日科夫的联袂登场。
这无疑是给了秦远天大的面子!
秦远见状,立刻让准备剪彩的潘石屹先接待其他宾客,自己则快步迎上前去。
“秦先生,恭喜啊!”
塔塔夫热情地与秦远握手,声音洪亮,“切尔基佐沃市场的事情我听说了,你干得非常出色,有效地缓解了城市的供应压力。”
秦远谦逊地笑道:“市长先生过奖了。经济改革,关键就在于一个‘改’字。”
“改变过去僵化的百货商店模式,让这种更灵活的大市场模式流通起来。”
“市场活了,经济自然就有活力。我这不过是借鉴了一些市场经济的经验罢了。”
“说得好!说得太好了!”塔塔夫用力拍了拍秦远的手背,意有所指地低声道,“上面已经注意到你的名字和贡献了,秦先生。”
“好好干,像远东集团这样有能力、有担当的企业,我们是非常欢迎的。”
他与秦远并肩站定,面对如林的镜头露出官方笑容,供记者们拍摄了几张照片后,便在随从的簇拥下走进了银行内部。
卢日科夫紧随其后,同样与秦远完成了握手、寒暄、合影的流程。
然而,就在他转身准备进入会场的那一刻,他脚步微顿,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音量,极快地说了一句:
“新的经济改革措施马上就要颁布,莫斯科有几家‘效益不好’的国营大厂列入了转让名单。秦,机会难得,要抓住。”
说完,他不等秦远回应,便若无其事地走进了银行。
秦远脸上的笑容不变,但眼眸深处,却骤然闪过一道精光。
他慢慢眯起了眼睛,望着卢日科夫消失的背影。
倾吞苏联资产的盛宴,终于要正式开场了吗?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