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我的真实模拟游戏 > 第223章 巨变

第223章 巨变

    这一晚上有不少人都没有睡好觉。

    莫斯科的清洗依然在继续,内务部的警察和克格勃的便衣根据情报,精准地扑向一个个目标。

    曾经的帮派据点被强行突入,惨叫与枪声零星响起,随后又迅速归于死寂。

    血腥味混合着冬夜的寒意,弥漫在空气中,让所有关联者胆战心惊,生怕下一刻,被波及的阴影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而在伏尔加厂,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躁动在蔓延。

    兴奋、期待、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让许多人辗转反侧。

    奇瑞与伏尔加的合作本就备受瞩目,当“十五亿美元”这个天文数字通过《消息报》传开。

    再加上厂长卡丹尼科夫和秦远在现场,所表现出的坚定态度,让所有人都意识到。

    一场足以改变许多人命运的巨变即将发生。

    这种预感,也驱使着更多的记者星夜兼程,从四面八方涌向伏尔加厂。

    不仅苏联本土的塔斯社、真理报、消息报等权威媒体悉数到场,就连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美国美联社等西方顶级通讯社的驻莫斯科记者,也纷纷驱车赶来。

    他们敏锐意识到,这或许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合作。

    而是一个可能震动整个东欧,乃至影响亚洲格局的经济事件。

    也正是如此汹涌,所形成的舆论声势如此之大

    就连克宫都很难不注意到这里的动静。

    深夜,卡丹尼科夫办公室的电话骤然响起。

    听筒那头传来的声音,让这位老狐狸都不由得挺直了腰背。

    因为,这是戈氏办公室的直接来电!

    电话中,戈氏本人虽然没有直接通话,但他的核心幕僚明确传达了最高指示。

    务必全力推进与奇瑞和远东贸易的合作,将这个项目打造成经济改革的“年度示范工程”!

    通话的这位幕僚,甚至还意味深长地暗示,如果卡丹尼科夫能漂亮地完成这项任务,他在政治上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听到这个,卡丹尼科夫再也冷静不下来了。

    他对于权力有着很强的欲望,这更进一步的可能,值得他投注更大的投资。

    他立刻做出决定,不但将原定在厂部大堂举行的发布会,升级到能容纳更多人的大礼堂!

    而且,还命令手下人通宵达旦地布置会场,务必展现出伏尔加厂乃至苏联的恢弘气度。

    随后,他迫不及待地找到秦远和别列佐夫斯基,开门见山地说:“秦,鲍里斯,形势比人强!”

    “上面已经发话了,这个合作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必须落到实处,要尽快看到实质性的进展和投资!”

    秦远对卡丹尼科夫的态度转变心知肚明,这背后必然是克宫施加了压力也给予了承诺。

    面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局面,秦远立刻做出了应对。

    仅仅只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他便写出了一个完整的商业计划。

    合作者,除了奇瑞和伏尔加之外,再加上一个新的合作方,汽车联盟。

    以这三方为核心,共同推进这项宏伟计划。

    至于如何融资,秦远也有了规划。

    首期投入定为2亿美元。

    由远东集团和伏尔加厂共同出资建造新厂,远东集团出钱升级改造设备,伏尔加厂则是以其庞大的土地和人力、设备折算入股。

    后续13亿美元巨资募集渠道主要有两个方式。

    一个是发行“伏尔加-奇瑞未来汽车债券”。

    面向苏联广大民众和机构,以参与国家支柱产业建设、共享改革红利为宏伟蓝图,发行高息债券,吸收民间沉淀的卢布资金。

    另外一个则是包装出“打开十亿人口中国市场”和“助力苏联汽车产业现代化”的动人故事,向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等国际金融巨头寻求大规模的债务投资。

    而无论是债券发行,还是与西方资本贷款谈判,所有这些金融操作,都将由即将成立的“远东国际银行”作为核心平台来执行。

    他正式邀请卡丹尼科夫这位未来的政治新星,以及那位传说中的众贼之王别列佐夫斯基,一起成为银行的创始股东,共享金融运作带来的巨额利润。

    这一招,彻底将两位苏联寡头的利益与秦远的金融帝国捆绑在了一起。

    面对如此庞大且看似可行的计划,以及触手可及的金融暴利,卡丹尼科夫和别列佐夫斯基再无异议,一致同意。

    第二天上午,伏尔加厂大礼堂。

    礼堂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得如同盛夏。

    主席台上,中苏两国国旗并列悬挂,背景是巨大的“苏中汽车联盟”徽标以及“伏尔加-奇瑞未来战略发布会”的醒目横幅。

    闪光灯如同连绵的闪电,将现场照得亮如白昼。

    伏尔加厂长卡丹尼科夫亲自主持。

    哪怕是通宵了一晚上,但是想到那触手可及的惊人成果,他依然满面红光,意气风发。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礼堂,“今天,我们齐聚于此,共同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不仅是伏尔加汽车厂迈向未来的新篇章,更是苏联工业改革与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他侧身,向身旁示意,聚光灯立刻跟随着他的动作,精准地打在了那个穿着定制深色西装、年轻得有些过分的中国面孔上。

    “现在,请允许我荣幸地介绍我们最尊贵的合作伙伴,奇瑞汽车的创始人、远东贸易集团的总裁,秦远先生!”

    “他将为我们揭示,我们共同规划的宏伟蓝图!”

    在无数道目光的聚焦下,秦远从容起身,走到演讲台前。

    他没有拿讲稿,只是双手轻轻按在台沿,目光沉稳地扫过全场。

    “各位,我相信在此前大家就已经听到了有关于我们奇瑞与伏尔加厂的一些传闻。”

    “是的,你们听到的传闻都是真的。”

    “该项目首期总投资15亿美元,将在伏尔加格勒,建立一座全新的、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基地!”

    “哗——!”

    尽管早有风声,但当“十五亿美元”这个天文数字从秦远口中被如此清晰地抛出时,台下依然响起一片抑制不住的惊呼。

    记者们低头疯狂记录,相机快门声更加密集。

    秦远对下方的反应恍若未觉,继续以平稳的语调勾勒蓝图:“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最终年产能达到五十万辆的汽车产业新城,新工厂将直接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

    “而从这里驶出的第一款产品,将是为连接中苏人民友谊而生的轿车——‘风云’,以及,能够征服西伯利亚辽阔土地的越野精灵——‘贝加尔’!”

    台下的一众记者们听到这里,脸上纷纷露出震惊的神色。

    一开始就推出两款新车,而且投资还这么大。

    真的有把握吗?

    而相比于这些记者,前来参会的几名西方汽车巨头驻莫斯科代表。

    他们此刻的脸上,多了一丝警惕和不安。

    一个伏尔加,他们不怕。

    因为这本就是旧时代的残党,除了在计划体制下,在中国以及苏联这些市场,还有一些竞争力外。

    对于西方的品牌车而言,这些车就是废铁。

    一个奇瑞,他们也不怕。

    一家新组建的车企,哪怕背后有安徽一省支持。

    但是这两家合作,互相借助对方的优势进行互补,而且还能如此有条理的,推出全新系列的汽车。

    这就有些让人警惕了。

    很快,在秦远的完整商业计划书公布下,他们更加确认。

    一个整合了中苏优势的汽车巨头即将崛起,而这股崛起之势,必将对大众、菲亚特等对于中苏两国觊觎已久的西方汽车品牌,造成影响。

    甚至于,未来有一天,还可能影响到,他们已经进入的东欧诸国市场。

    很快,到了问答环节。

    似乎是响应这些车企的期待,一名路透社的记者站起来提问道:“秦先生,我是路透社的记者。您描绘的蓝图非常激动人心,但十五亿美元是天文数字。”

    “请问,这笔巨额投资的资金来源是什么?是您个人的财富,还是……”

    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秦远的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就在等这个问题。

    “感谢你的提问。”他从容不迫地回答,“如此规模的投资,自然需要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项目的一部分,将由我们联盟的成员自身投入。同时,我们亦持开放态度,欢迎具有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的战略投资者,进行股权融资。”

    又有一位记者追问:“秦先生,十五亿美元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如此巨大的投资,您的信心来源是什么?如何确保一定就能成功呢?”

    秦远淡然一笑,“在事情成功之前,没有人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确定,一定能取得成功。”

    “除非那个人是上帝。”

    听见这话,现场会声一笑。

    但转而,秦远伸出三根手指,认真道:“虽然没人能够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的,但是一切成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而我的信心,就基于三点。”

    “第一,中国日益成熟的低成本、高质量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以及奇瑞已经成功引进并消化的西欧先进发动机与底盘技术,这是我们的成本和技术优势。”

    “第二,伏尔加厂乃至整个苏联雄厚的重工业根基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是产品质量和规模化生产的坚实基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中苏两国,都拥有着数量庞大且需求饥渴的汽车市场。”

    “我相信,我们推出的‘风云’和‘贝加尔’,只要在产品上下足功夫,对西方汽车进行追赶,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汽车将畅行在中苏两国的公路之上。”

    话音落下,全场先是片刻的寂静,随即爆发出更加热烈的议论声。

    当秦远走下演讲台时,现场的记者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快速进行着抄写,通过各种手段向外传递。

    他们能想象到,这些消息一旦被外界获知,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秦远所宣布的这个商业计划之周密、野心之庞大。

    一旦顺利推进,不仅将深刻影响中苏两国的汽车产业,甚至可能动摇西方汽车巨头在东欧乃至于东亚的传统优势地位。

    而那十三亿美元通过市场融资的开放姿态,对于国际金融资本来说,更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巨大蛋糕。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全球。

    几天后。

    莫斯科,金融街。

    这条毗邻阿尔巴特街的宽阔大道,在苏联的心脏地带,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景观。

    街道两旁,矗立着的并非苏联国有银行那种厚重却略显沉闷的苏式建筑,而是一栋栋玻璃幕墙闪闪发光、挂着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瑞士信贷等醒目英文标识的现代化大楼。

    与国有银行门口稀稀拉拉的人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西方银行的门口,每天清晨都排起蜿蜒的长队。

    排队的人们衣着各异,有穿着体面呢子大衣的知识分子,有拎着公文包的政府小职员,也有穿着工装、面露焦虑的工人。

    甚至还能看到一些眼神闪烁、提着沉重手提包的“倒爷”。

    这种现象,自进入1991年以来,愈演愈烈。

    原因显而易见。

    相对于苏联那些高高在上,且不断变动着规则的国有银行。

    这些西方人开的私有银行,不但服务态度更好,十二小时营业,

    而且还能够提供更高的储蓄利息,以及可开通的海外账户。

    前面这一点,对于普通苏联老百姓来说,诱惑很大。

    而后面一点,对于那些手握来路不明卢布、或是渴望有朝一日移居西方的苏联人,尤其是新兴的商人、投机者和部分特权阶层而言。

    西方银行能够开设可以自由兑换外币、并连接到境外金融体系的账户,这一点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这不仅仅关乎财富,更关乎一条潜在的“退路”或“出路”。

    因此,每天涌入这些西方银行网点的卢布现金,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湖泊,规模惊人。

    它们仿佛一个个吸附在苏联肌体上的金融吸管,悄无声息地抽取着这个国家的资本血液。

    而就在这些银行之中,花旗银行绝对是最大胆、最激进的一家。

    其背后的美国资本,对渗透苏联市场抱有极大的野心和冒险精神。

    此刻,在分行顶楼,一间可以俯瞰金融街全景的奢华办公室里。

    行长威廉姆斯阅读着今天的报纸。

    报纸头版,关于奇瑞、伏尔加汽车厂及汽车联盟宣布十五亿美元合作计划的报道,占据了大半个版面。

    看着报道中描绘的宏大蓝图和具体细节,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还真是有意思。”

    “费这么大的周章,投资十五亿美元,海里克你说这里面有多少水分?”

    坐在威廉姆斯对面的是另一位西装革履的职业经理人,他是隔壁瑞士银行莫斯科投行部的总经理。

    “水分有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包装精美的故事不是吗?”

    海里克推了推金丝眼镜,淡淡笑道:“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引擎,涵盖中苏两大汽车市场,苏联政府在支持,中国那边,我听说也在以一省之力进行着扶持。”

    “如果,我只是说如果,这个故事哪怕只实现一半,这家新生的汽车联盟,未来的市值会是多少?”

    “几十亿美元?甚至更多?”

    “这对于早期投资者而言,意味着可能高达100%,甚至200%的潜在回报率。”

    “风险固然存在,但潜在的收益足够诱人。”

    他顿了顿,居高临下道:“而且,对于我们这些掌握着资本的人来说,放给他们的任何一笔贷款,利息、条款、抵押物……”

    “每一项都将是精心计算好的‘恩赐’,标好了价格,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

    威廉姆斯点了点头,海里克的分析与他内心的初步判断基本一致。

    作为银行家,他们天生就是风险的定价者和故事的评估者。

    这个项目的故事,确实足够动听。

    但让他眉头微蹙的,是另一个关键信息。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只是让我警惕的是,报道里明确提到,这个项目所有的融资事宜,包括债券发行和银团贷款,都将由那家新成立的‘远东国际银行’统筹负责,并且它还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威廉姆斯指了指案桌上的报纸,声音沉重道:

    “我收到确切消息,在苏联某些实权人物的强力干预下,苏联中央银行已经特事特办,批准了这家银行的成立。”

    “所有审批手续,堪称一路绿灯,快得不可思议”

    他的双眼慢慢眯了起来,看向对面的海里克。

    “又是搞如此大的项目,又是建立自己的银行。”

    “海里克,你说那位从中国来的秦,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

    海里克淡淡一笑:“相比于那位秦,我更感兴趣的是,下个月苏联公投的结果。”

    政治,是生活的养料。

    而苏联的政治动态,决定了他们这些西方资本,能从这头巨人身上啃下多大的一块血肉。

    (还有,要晚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