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 第20章 蓝图初展

第20章 蓝图初展

    大年初三,陈秉文给所有员工放了一天假。

    他则和老爸老妈在铺子里清点收获。

    维园年宵七天,陈记糖水全部四个档口总销售额五十八万元多。

    除了人工、物料、竞标的五万五,杂七杂八的加起来,所有成本三十二万左右。

    也就是七天时间,陈秉文赚到二十六万七千元。

    即便把八万元贷款还了,手里也有十八万七千六百元港币。

    十八万七千六百元港币。

    维园年宵七天的疯狂,为陈秉文掘出了真正意义的第一桶金。

    望着存折上的数字,陈国富和汪巧珍站在一旁,眼睛瞪得溜圆,呼吸都刻意放轻了。

    仿佛声音大一点,眼前这堆积如山的财富就会化作泡影。

    “阿文……这……这都是我们赚的?”陈国富手指无意识地搓着衣角。

    “是的,老爸。维园年宵的尾款昨天已经全部结清,扣除所有成本、奖金、工资和要还永隆的八万贷款,净利十八万七千。”

    十八万,这在1978年的港岛,是普通打工仔不吃不喝也要攒十几二十年的天文数字。

    汪巧珍看着儿子:“阿文,这么多钱,你打算怎么用?存起一部分?买楼?”

    没办法,一辈子穷惯了,一下子获得之前不敢想象的财富,汪巧珍心里只有一个小市民最朴素的愿望。

    陈秉文摇摇头,虽然他们一家三口还住在铺子里,不过他可没准备买房,过两天租一套公寓就足够了,钱要用到刀刃上。

    他走到墙边,指着墙上挂着的港岛地图,“老爸,老妈,维园年宵证明两件事:第一,我们的糖水有市场,而且有很大的市场;

    第二,我们中央厨房生产,流动点、档口销售的模式是行得通的,而且效率极高。”

    维园年宵七天时间,靠着陈记食品厂三班倒生产,就可以满足每天几万分糖水的需求,足以证明中央厨房加销售点或者档口的模式是可行的。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九龙区域密密麻麻的工业区标记上。

    “下一步,工业区的流动摊位,要继续做,而且要做大!现在我们有食品厂做后盾,产能不成问题。

    之前只覆盖了长沙湾、荔枝角附近几栋大厦,远远不够!

    石峡尾、观塘......九龙所有工人集中的地方,都要有我们陈记的流动售卖点!

    我的目标是至少要铺二十个点!”

    “二十个点?!”陈国富倒吸一口凉气,“这样多少人手,多少车啊?”

    “车,就用改装的三轮车,成本低,灵活。一个点配两个人,一个负责销售,一个负责维持秩序和补货。”

    陈秉文早有规划,“人,就从我们现有的工人里提拔骨干做领班,我们之前招了五十名工人,经过维园年宵的锻炼都是熟手,不利用起来太可惜的。

    除此之外,钟强坐镇长沙湾食品厂,保证中央厨房的生产供应不断档。

    阿海,就让他总揽所有流动点的调度、管理和培训。”

    汪巧珍听着这个数字,下意识地问道:“二十个点......光是买车,就得花不少钱吧?”

    陈秉文拿起存折轻轻拍了拍,“这钱总归要花出去。

    一个成熟的流动点,每天稳定卖出一两百碗糖水很轻松,二十个点就是三四千碗!扣除成本,利润足够覆盖扩张开销还有大盈余。

    更重要的是,它把‘陈记糖水’的牌子,牢牢钉进了每个工人的日常里,这是无形的资产!”

    在陈国富和汪巧珍心里,对品牌的概念还只是最基础的理解,完全想象不到后世围绕品牌可以展现一系列的商业操作,把品牌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不过陈秉文没准备给老爸老妈解释品牌的效果,想要把品牌运营说透,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说清楚的。

    他话锋一转,手指点向地图上那些繁华的商业中心:“光有工业区还不够。

    港岛中环、铜锣湾、尖沙咀,九龙旺角、油麻地......这些地方,写字楼的白领、逛街的市民、游客,消费能力更强,需求更高。我准备这些地方,开‘陈记糖水站’!”

    “糖水站?”陈国富对这个新名词感到陌生。

    “对,”陈秉文点点头,确认道:“就是标准店。

    它不需要那样大的铺面,有个十几二十尺的小门脸,甚至商场里一个敞亮的柜台位就够。

    核心是:位置醒目、干净整洁、操作简单。

    店里不做复杂加工,所有糖水、点心,全部由中央厨房做好,用保温桶配送过来。

    店员只需要装碗、售卖和收钱。

    就像一个升级版、固定版的维园档口。”

    陈秉文接着说道:“参照维园成功的经验,统一红底金字招牌,统一工装,统一服务流程。

    没有厨房,省租金省人工。

    靠的是中央厨房的标准化生产和快速配送网络。

    一两个店员就能运作一家店!

    这种‘糖水站’,投入小,复制快,靠品牌和便利吸引顾客。

    我们先在深水埗找个街口,或者新开的商场里,开第一家做试点。”

    “这个好!”陈国富眼睛亮了,“省心省力,还显得高档!”

    “不过要支撑工业区二十个流动点和商业区标准店的扩张,光靠长沙湾一个中央厨房,产能很快就会吃紧,配送半径也有限。

    所以,第二个中央厨房,必须立刻着手建立!”

    维园年宵的几天时间,陈秉文对配送问题深有感触。

    由于陈记食品厂在长沙湾,而维多利亚公园在铜锣湾,两边距离超过十五公里。

    即使天不亮就发车,装满糖水和点心的保温桶在货车上颠簸一个多小时,到了维园时,糖水的温度已经损失不少。

    陈秉文知道单一的中央厨房辐射范围有限,一旦销售点离得远,新鲜度和配送效率就成了大问题。

    但1978年的港岛,冷链配送成本过于昂贵,根本不是陈记糖水这种薄利多销模式所能承受的。

    “所以,第二个中央厨房,必须立刻着手建立,而且要建在观塘!”陈秉文的手指在地图上“观塘”二字上重重敲了敲,语气不容置疑。

    “观塘工业区本身工人就多,是我们流动点的重要目标区域。

    更重要的是,它位置居中,水路有码头、陆路有主干道都方便。

    在这里设厂,不仅能解决九龙东的供应问题,往港岛东区,如筲箕湾、柴湾配送,路程比从长沙湾过去缩短至少三分之一!

    糖水在路上时间短,温度损失少,新鲜度就能保证。

    两个厂,一西一东,形成犄角之势,才能稳稳支撑我们整个九龙和港岛的扩张网络!”

    陈国富看着地图,明白了观塘的战略意义,但脸色却更凝重了:“阿文,你说得都对。

    可......钱呢?十八万七千,要搞二十个流动点,要开第一家标准店,现在还要在观塘开新厂、买设备、招人……这点钱,掰开了揉碎了也怕不够啊!

    这观塘新厂一开,又是个深不见底的窟窿。

    租金、设备、原料、人工,哪样不是钱?

    万一哪里卡住了,周转不开可怎么办?

    要不……我们先缓缓观塘那边?把流动点和标准店弄稳了,有了稳定进项再说?”

    汪巧珍在一旁连连点头,眼中满是忧虑。

    陈秉文看着父母,理解他们出于小市民对于市场风险的天然谨慎。

    但商业机遇稍纵即逝,维园带来的品牌效应和热度正在顶峰,正是攻城略地的黄金窗口期。

    此刻犹豫,等竞争对手醒悟过来模仿,市场就会被蚕食。

    “老爸,老妈,商场如战场,机会稍纵即逝。

    维园的热度还没散,正是我们乘势而上、拉开差距的时候!现在不布局,等别人学去了我们的模式,再想抢市场就难了,成本也会高得多!”陈秉文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钱的问题,我来解决。明天,我就去永隆银行,找周明哲经理谈!

    我们有维园的成功案例摆在那里,有清晰可行的扩张计划书,还有长沙湾食品厂这个稳定运转的优质资产做抵押。

    这次,不仅要还掉之前的八万贷款,我还要再贷三十万出来!”

    “三十万?!”陈国富倒吸一口凉气,声音都有些发颤,“阿文,这......这能行吗?银行肯借这么多?”

    “必须行!”陈秉文眼中闪烁着自信和精明的光芒,“周经理是明白人。

    我这份计划,有实打实的业绩支撑,有可复制的成功模式,有创新的增长点,更有解决核心瓶颈的关键布局!

    这是一个清晰的、可快速规模化并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闭环!

    三十万,不是狮子大开口,而是我们撬动更大市场、实现几何级增长的必需杠杆!”

    十八万元的资金,按理说足够陈记糖水接下来的商业运行。

    但是,正如陈秉文说的,商机稍纵即逝,如果能快速将二十个糖水销售点在工业区铺开,再配合标准化门店,形成规模效应。

    这样一来成本才能摊薄,品牌才能深入人心,才能真正从一家糖水铺,变成一个覆盖港九的食品品牌!

    况且,在陈秉文心中,之所以贷款三十万出来,为陈记糖水铺的商业扩张做后盾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一步,这三十万贷款,将是他撬动资本市场的第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跳板!

    之所以让陈秉文毫不顾忌的要贷款这么多钱,这一切的缘由还是因为他在《信报》看到的一则消息。

    在《信报》财经版的角落里,刊登着一条不起眼的短讯:九龙仓交投异动。

    陈秉文知道,这则消息代表着未来几个月,将发生一场由李嘉诚主导、汇丰银行幕后支持、旨在鲸吞英资巨擘怡和洋行核心资产“九龙仓”的资本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这场战役,将彻底重塑港岛资本格局,也将造就无数一夜暴富的神话。

    而此刻,九龙仓的股价,尚在历史性的底部12-14元港币徘徊!

    他知道真正的爆发将在短短一个月后到来,九龙仓的股价将如同火箭般蹿升,最终达到一个令市场咋舌的高度——46港币!

    一个比维园年宵大十倍、百倍的机遇就摆在陈秉文眼前!

    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他不可能放弃。

    不过,为了让陈国富和汪巧珍老两口少些担忧,陈秉文以糖水铺扩张的名义掩盖了过去。

    陈国富和汪巧珍看着儿子眼中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与不容置疑的自信,心中翻涌的疑虑终究被一种混合着担忧与信任的复杂情绪取代。

    儿子描绘的蓝图太过宏大,那“覆盖港九的食品品牌”的愿景,对他们而言实在太过遥远。

    但维园七天二十六万的奇迹就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们不信。

    陈国富最终只是长长叹了口气,拍了拍陈秉文的肩膀:“阿文,爸信你!”

    “放心,老爸,老妈。”

    陈秉文语气坚定,安抚着父母。

    他深知自己那“撬动资本市场”的真正计划绝不能对父母透露半分,那只会徒增他们无谓的恐慌。

    九龙仓的机遇,是他作为穿越者独享的秘密武器,更是他实现阶层飞跃的关键一步。

    说服了父母,陈秉文还要准备说服周明哲的商业计划书。

    这才是最困难的一步。

    陈秉文没有半分松懈,逐字逐句推敲,确保计划书中每一个数据、每一项逻辑都无懈可击。

    这份计划书,避开了所有“资本市场”、“杠杆”等敏感词汇,完全立足于实业的可行性、盈利性和成长性。

    陈秉文自信,凭借维园年宵的成功背书、清晰的逻辑、详实的数据以及长沙湾厂的抵押,足以打动周明哲这位专业的银行家。

    他估计靠着这份商业计划书,贷款三十万的成功率至少在七成以上。

    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一件事需要陈秉文解决。

    之前答应福伯儿子阿生,七天后给他一个答复,现在维园年宵结束,是时候给阿生答案了。

    深水埗一家不起眼的冰室角落。

    阿生穿着花衬衫,叼着烟,大咧咧地坐在陈秉文对面。

    “阿文,维园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可以告诉我到底是什么点子了吧?”

    陈秉文笑了笑,说话前先推过去一个厚厚的信封。

    诚恳的感谢道:“生哥,维园的事,多谢你帮忙搞定烂牙驹。这是一点心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