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乡村小说 > 股海拾金 > 第五百八十七章 新厂竣工

第五百八十七章 新厂竣工

    五月,黄瀑县迎来了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由那家新能源企业投资的“黄瀑矿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精选厂正式落成投产。这不仅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更是向外界宣告,黄瀑县的发展之路,真正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典礼现场彩旗招展,人头攒动。平整出的宽阔场地上,崭新的厂房矗立,一条现代化的生产线已经安装调试完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市里分管工业的副市长都应邀出席,投资方代表、爱旭作为重要的引荐人也位列**台。当地的百姓,尤其是那些在项目建设中和新厂里找到工作的村民,更是早早围拢过来,脸上洋溢着期盼与喜悦。

    黄飞作为该项目落地的主要推动者和协调人,身着得体的西装,虽然忙碌得脚不沾地,指挥着现场流程,但眉宇间的兴奋与自豪难以掩饰。当他作为县里代表致辞时,他没有念秘书准备的稿子,而是拿着话筒,走到了台前,目光扫过台下熟悉的乡亲面孔。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黄瀑的父老乡亲们!”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在群山间回荡,“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厂,更是我们黄瀑人告别贫困、走向未来的信心和希望!我知道,这个过程不容易,我们吵过、争过、也愁过,但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到了!”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村民的眼眶有些湿润。黄飞接着介绍了项目投产后预计带来的税收、就业,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每一组实实在在的数据,都引来了更热烈的反响。剪彩仪式时,当红绸落下,鞭炮齐鸣,预示着黄瀑县的经济脉搏,第一次如此强劲地与现代工业同步跳动。

    然而,发展的道路从未坦途。庆典的喜庆气氛尚未完全散去,新的挑战便接踵而至。

    新工厂开工后,对熟练技术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的需求迫切。而本地劳动力虽经培训,短期内仍难以完全满足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从外地引进人才又面临生活配套、子女教育等现实难题,成本高昂。工厂初期的管理流程也出现了一些混乱,本地招募的行政人员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存在磨合阵痛。

    矿业公司是落地了,但与之配套的上游勘探、下游精深加工、以及物流运输等企业尚未跟进,使得这家公司像一个“孤岛”,原材料进来,初加工产品运出,大部分利润和价值增值环节并未留在本地,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打了折扣。

    随着第一个项目的成功,更多听闻消息的客商涌向黄瀑县,其中不乏一些高耗能、或环保门槛相对较低的企业。县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应该“抓住机遇,大干快上”,暂时放宽环保标准,先解决发展和就业问题。这与黄飞和一部分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干部理念产生了冲突,争论时有发生。

    在应对这些错综复杂的新挑战中,黄飞的能力和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和展现。他一方面组织人社部门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定向培训班;另一方面推动县里加快人才公寓和配套学校的建设。对于产业链问题,他开始有意识地接触和引进相关的配套企业,绘制黄瀑县的“产业地图”。

    他的务实、远见和协调能力,不仅在企业中和百姓间赢得了口碑,也引起了市里乃至省里相关部门的注意。年底,市委组织部下来进行干部考察,在广泛征求意见后,黄飞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一天,他接到市里的电话,通知他参加一个省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高级研修班”,为期三个月,地点在省城。更重要的是,研修班结束后,根据表现,可能有机会调到市发改委,负责全市的产业布局和招商引资协调工作。

    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平台更高,能调动的资源更多,对个人职业发展是质的飞跃。意味着他可以从全县的视角,跃升到全市的层面去谋划发展。

    晚上,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山下灯火通明的新工厂和远处沉寂的群山,内心波澜起伏。黄瀑县的事业刚刚起步,诸多挑战还在眼前,他放心不下。但去市里,或许能更好地整合资源,反过来帮助黄瀑县,甚至帮助更多像黄瀑县一样的偏远地区。

    他拨通了爱旭的电话,也和王靖雯进行了长谈。爱旭鼓励他接受挑战:“飞哥,黄瀑县需要你,但更广阔的平台同样需要你这样的人。你在那里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将来能反哺黄瀑县更多。”王靖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和琳琳都支持你。家里有我。”

    最终,黄飞做出了决定。他要去参加研修班,去迎接新的挑战。他知道,这并非离开,而是为了更好的归来,或者说,是为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继续他那份让贫困地区变得更美好的初心。

    在赴省城学习前,他再次走遍了黄瀑县的山山水水,去看望了茶园里忙碌的农户,去矿区和工人们聊了天,去和坚持环保标准的同事再次统一了思想。他将带着这片土地赋予他的坚韧、智慧和责任,走向下一个征程。

    黄瀑县的故事,翻开了新的一页,而黄飞个人的成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未来,依旧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